「是好姑娘黃黃啊」
文 / 黃黃
圖/源於糖堆,如有侵權,聯繫必刪
曾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寓言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富豪死後,將自己的遺產贈送給了一位遠房親戚,而他的這位親戚原本是一個乞丐,靠著這筆遺產,搖身一變成了超級富豪。
一位記者來採訪他:「繼承遺產之後,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乞丐說:「他想要買一個好點碗和一根結實的木棍,這樣討起飯來會方便些。」
故事中的乞丐的行為令人感到可笑,但這也恰恰說明習慣力量的強大,它會不知不覺影響我們的認知、行為、甚至人生。
就像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的:「播下一個行為,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以前的我會覺得這簡直是危言聳聽,但在工作多年之後,才真正意識到習慣的力量。
它是人生的底盤和根基,是讓人即使失敗多次,也能擁有從頭再來的勇氣和逆風翻盤的機遇。
而我的好運,就藏在這4個小習慣當中。
給自己時間去規劃生活
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去給自己做一些規劃,我的習慣中,每周的周末抽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來計划下一周的任務。
我們不能總是期望自己不停地工作工作工作,而沒有時間復盤、思考。
如果沒有規劃,我們的事情會變得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也會變得越來越混亂。
因此,要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序,就需要學會給自己做規劃。
哪怕你無法把每一分鐘每個小時都規划出來,但可以規劃每一天做哪幾件事,把這些事完成,這樣就夠了。
保持工作與生活平衡
不要做工作狂,生活不僅僅只有工作,但也不要做一個懶惰的人,最好是工作和生活能夠達到一個平衡。
我工作的時間雖然不長,剛開始的時候生活作息也是完全混亂的,每天都是工作工作,和客戶對接,跟領導開會,這種密集的工作狀態讓我覺得很疲憊,讓我變得焦慮、失眠、暴躁。
那種狀態下的我,是失控的。
因為一個勁的輸出和高壓,會讓我停止了學習,停止了輸入的過程。久而久之,我感到十分煩躁。
這也是我為什麼強調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關鍵。
人不是機器,我們的身體和大腦需要一定時間去恢復活力,也需要不斷學習新東西,這樣才能源源不斷地輸出好的東西。
把細小的事情放在一起做
我們的生活中避免不了有很多細小的事情,比如回復郵件、接電話、查資料、寄拿快遞等等,這些事情雖然小但卻非常占時間。
我的方法就是把它們記錄下來,然後集中在一個時間內一起做。
曾看到一個觀點說當我們的大腦在任務之間來回切換的時候,效率是最低的。
比如,我在寫一篇文章時,突然有人打斷是我,這時候我就很難回到工作狀態,又或者說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甚至大部分人會因為被打斷而感到煩躁,因為被打斷後便忘記自己要寫什麼,要做什麼了。
這就是大腦工作流程短路帶來的影響,因為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適應在不同的任務之間來回切換,這樣會消耗更多的能量。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要把差不多的事情放在一起做。
比如你要回郵件,那就順便把郵件、回復其他人消息、寄快遞這些事都做了,這樣的效率才是最高的。
隨時保持記錄
堅持記錄了好幾年,真誠的記錄是最有用的。
我很多年前就已經保持每天輸出一些內容的習慣了,就算只是流水賬我也會寫個100字左右,寫自己每天的思考、收穫、經驗之類的,時間久了真的收穫滿滿。
現在我每天出門或者在家都會準備一個筆記本,隨時記錄下那些腦海中一閃而過的靈感,後期再去一點一點完善靈感里的內容,又可以產出新的內容。
不斷去回顧、復盤、調整,會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節奏。
工作上培養的能力,長久地支撐我走過了一個又一個困境,同時也讓我的收入翻了好幾倍,給我帶來了獨立和底氣。
每每覺得好累的時候,看看自己寫下的計劃、目標,總會在心裡默默告訴自己,事情要一件一件去做,路要一步一步去走。
我們終會活成期待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