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生活累,一小半源於生存,一小半源於攀比。」
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免不了要攀比。從上學時的比成績,到進入社會的比工作,再到結婚後的比伴侶比孩子。我們常常羨慕著別人的生活,在別人的身上發現自己所沒有的東西。殊不知,自己也是別人所羨慕的對象。一個人的價值是不需要進行比較的。
人到四十,已步入中年。若一旦出現過多的攀比心理,不僅對自身有害,而且更有可能會對家人造成不利影響。俗語「四十比三,妻離子散」中就提及到人到四十絕對不能攀比的三點,若過多攀比,可能會落得家破人亡的結局。那這三點到底分別指的是什麼呢?
不比出身
中國農村俗語中說過「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
人生在世,出身和性別對於我們來說都是無法選擇和改變的,我們能做的只有坦然接受並學會通過自身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說起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的曾國藩,相信大家並不陌生! 一無背景、二無後台的他可謂是真正的寒族。出生於普通耕讀人家,祖輩務農為生的他從小都懂得改變命運的關鍵在於自我奮鬥。他雖生性愚鈍,但是積苦力學依然輾轉於考場之間。他秀才考了七次,二十八歲終成功逆襲成進士。曾國藩從「屢試不中」的書生到晚清重臣,靠的完全是自己堅定的信念和不斷發掘潛能的精神。
我們都知道,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和永遠發展的物質世界。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變化著。所謂「風水輪流轉」,只要找准適合自己的方向,努力奮鬥,清貧的我們也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到四十,已經歷了太多了世間百態和人情冷暖,我們也應該懂得千萬不要攀比出身。如果一直過多地感嘆命運不公,抱怨出身,不僅會加劇自身的痛苦,喪失自信心;而且還會對自己的家庭造成不小的影響。
不比孩子
在電影《你好,李煥英》中有這樣一句台詞:「我的女兒,我只要她健康、快樂」。
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曾聽過父母提及的「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眼裡,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都是閃閃發光的。殊不知,這樣的教育理念正在摧毀一個又一個孩子的自信心。
身為父母,都會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望。但是你要清楚,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閃光點,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也會有所不同。若一再以「成績」「工作」「婚姻」等對自己孩子進行片面的否定,不但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而且很容易使孩子變得自卑、叛逆,影響孩子的一生。
人到四十,早已成家立業。對於孩子的教育,始終要講究方式方法,千萬不可過多地與他人攀比孩子。
不比財富
諾貝爾曾說:「金錢這種東西,只要能解決個人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類才能的禍害。」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對物質的追求無處不在。當物質享受的慾望泛濫後,就會出現層出不窮的攀比。比金錢、比房子、比車子等各類物質攀比在我們身邊不斷湧現。殊不知一味攀比錢財不但可能造成自身心理扭曲,產生極端想法,而且很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最終落得家破人亡的悲慘結局。
人到四十,前半生的打拚造就我們變得更加成熟穩重、低調收斂。對於富貴之人,不大肆炫富是內心富足,低調含蓄,積攢福氣的表現。對於貧窮之人,不進行財富攀比是保持理智,坦然面對現實的表現。
自古以來,錢財從來不是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而人到中年的我們更不應該和別人進行攀比。相對於家庭和諧美滿而言,錢財作為身外之物實乃夠用就行。
寫在最後
我們的一生如同白駒過隙,來不及爭朝夕。四十歲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在這個重要的人生節點,我們千萬不可進行過多的攀比。對於不確定的未來,要學會冷靜坦然,多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不斷提升自己,思考今後和未來的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我們的後半生才會變得更加絢爛無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