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01
畢淑敏《握緊你的右手》:「歲月送給我苦難,也隨贈我清醒與冷靜。」
能感受到苦難的人,必然能從苦難中吸取教訓。有的人吸取的教訓是不讓自己重蹈覆轍,有的人吸取的教訓是應該想辦法解心頭之恨。
前者屬於在逃避中成長的類型,比如有的人在受人欺負之後,先逃到安全的地方,先擺脫自身的處境,然後才吸取教訓。
後者屬於在直面問題的過程中成長的類型,他們在受人欺負了之後,不會逃避,而是迎難而上選擇死磕。
我們無法定義這兩種行為孰對孰錯,只能說,人各有志,選擇用何種方式了卻殘生,都是人生。唯一的區別是,有的人會留下遺憾,有的人無怨無悔。
02
我今年40歲,人到中年,面目全非,感覺人生所有的苦難都被我攤上了。
原生家庭有問題,我無能為力。雖然長大後也得到了父母的關心,他們看似在補償我,但我始終感受不到實實在在的愛,因為他們給我的關心有名無實。
從小到大,我很少開口問父母要錢。有一次急需用錢的時候,破天荒開了口,結果卻被拒絕了。可讓我不解的是,我要錢的時候他們不給我,不要錢的時候,他們又總是假裝關心我,問我是否缺錢。
我不說缺錢還好,但凡說自己缺錢,就會被潑冷水。他們對我的關心只停留在口頭上,有名無實,可能他們始終認為兒子比女人重要,哪怕給女兒一塊錢都是浪費,不如給兒子留著。
缺少家庭溫暖的我,內心有一塊地方始終是空洞的,這也就是我年輕時急於想有個自己的家庭的原因。當時只想著有了家庭就會有溫暖,卻沒想過婚姻是否如我想得那麼簡單。
婆婆沒能彌補我缺失的母愛,反倒在我的傷口上撒鹽,總認為我這個不被娘家待見的兒媳是個問題人物,不值得婆家人待見。
03
我就像是中了某種魔咒一樣,和婆婆相處的時間越久,越發現她身上存在的問題,跟我父母一樣。
她最慣用的伎倆就是假裝好人,在人前演戲,打造好婆婆的人設。
她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贏得別人的好感,就好像那些坑蒙拐騙的成功學大師一樣,用狡詐的伎倆攢口碑,以此贏得好名聲;二是堵我的嘴,束縛我的自由。當別人眼瞎都認為她是好婆婆的時候,我有理說不清,但凡有一點問題被人知道了,婆婆的那些盲目的信徒就會七嘴八舌數落我。
我在懷孕期間以及坐月子期間,受盡了這方面的折磨。本以為月子滿了之後就可以分開了,結果悲劇卻繼續上演,她又開始打造好奶奶的人設,在家裡當祖宗,到外面叫苦連天,說得好像她是全天下最辛苦的婆婆一樣。
原生家庭對我的荼毒太深,讓我變成了一個沒有底氣的人,面對婆婆給的折磨,敢怒不敢言,只能一直忍氣吞聲。
然而,人在做天在看,人算不如天算,婆婆自己也沒想到,她有朝一日也有需要我照顧的時候。
04
雖然我知道她生病住院與報應無關,但處在被她長期折磨的情境中,我更願意認為她生病住院是因為遭了報應。
她指名道姓讓我去照顧她,動機昭然若揭,認為有她的一班信徒加持,我不敢不從。
我表面上欣然領命,內心卻準備藉此機會黑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她平時怎樣對我,我就怎樣對她。裝好人誰不會,演戲誰不會,我比她年輕,比她頭腦靈活,演起戲來,更容易做到毫無破綻。
表面看來,我盡心儘力在照顧她,不留任何落人口實的缺口。實則我只是做表面工作,除非真的需要我動手去處理一些事,否則我絕不插手,我存心想讓她體會一下被人假裝關心是一種什麼感受。
05
我最需要被關愛的時候,她折磨我,我心裡肯定不好受。我深知這種感受,所以我確信我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她的時候,她的心裡也不會好受。
人只有不好受了才會痛苦,痛苦了才會反思,反思了才會認錯,認錯了才會內疚,內疚了才會道歉。
我不是聖母,不會因為她一句道歉的話就抹掉過去。她每道歉一次,我都會對她好一點,但每次都是適可而止。我既然存心要報復她,就該讓她一直感到內疚。
雖然她有兒有女,想要換個人照顧她,但我把表面工作做得滴水不漏,沒有人相信她的苦衷,就像以前沒有人相信我的苦衷一樣。她用了多年時間讓我孤軍奮戰,就別怪我用同樣的方式讓她老無所依。
原生家庭的苦,我沒辦法,我實在狠不下心報復自己的父母。但是其他人若想欺負我,我不能縱容他們。像我這樣的人,如果做不到有仇必報,這一生都會活得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