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創傷:重複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2022年09月14日16:24:25 情感 1175

「被打也沒關係,總好過一個人孤零零地活著。」

這是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主人公松子多次被男友打至全身傷痕時,用來寬慰自己的話。

依戀創傷:重複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 天天要聞

由於童年無法得到充足的愛,松子成年以後就把人生寄托在了談戀愛這件事上,即使被誣陷、被打、被欺騙,她仍然不離開傷害她的男人們。

她在戀愛中不顧一切地付出與交付,就如同她童年想盡辦法博爸爸一笑。

依戀創傷:重複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 天天要聞

不幸的是,她到死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痛苦的真正緣由,因此到死都只能夠不斷重複。

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關係始於早年——它們來自於我們的老師、導師、朋友、父母或養育者。長大以後,我們人際關係的一些方面往往與我們在孩童時期所習得的有關。

有一些養育者本身具有安全的依戀風格,他們會出於信任、脆弱、真實和自我關懷的角度向孩子展示出健康的行為;作為孩子,我們也會相應地去學習和模仿這類行為。

而相反,如果養育者具有較不安全的依戀風格,他們所展示的行為就更有可能基於他們自己的傷痛,在無意間影響孩子依戀風格的形成。

依戀創傷:重複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 天天要聞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如何被養大——即父母採用的教養方式——與其罹患壓力障礙或者創傷相關的人格障礙(如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概率之間存在關聯。

父母採用的教養方式和他們在育兒中展現的依戀風格受多種因素共同影響——這些因素包括環境中的偶發事件、遺傳和潛在的虐童代際傳遞等。

如果養育者還在與他們自己未愈的創傷或依戀傷痛作鬥爭,他們可能會虐待孩子。

依戀創傷:重複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 天天要聞

研究表明,相比被未患障礙的養育者撫養的青少年樣本,由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父母撫養的青少年,有93%經歷過虐待或凌辱。

這些青少年中,多達47%的人承認他們在早期受到的虐待會令他們也虐待自己的孩子。

同樣,父母患抑鬱症等因素也與父母實施虐待行為有關,而且會使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患抑鬱症的風險增加。

因為有包括個體差異在內的許多因素起作用,所以在有害的養育方式中長大並不意味著我們一定會繼承依戀創傷,也不意味著我們一定會罹患其他障礙(如邊緣型人格障礙)或人際關係受到負面影響。

一、什麼是依戀創傷?

簡單地說,創傷被定義為我們的遭遇引起了嚴重的情緒痛苦,而我們的自然復原力和能力卻無法應對這種痛苦。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與孩子的聯結出現了斷裂創傷在依戀中產生。

依戀創傷:重複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 天天要聞

這通常與養育者的疏忽、虐待、情感缺失或遺棄相關聯。例如,父母可能因工作分心,而在晚上忘記給孩子蓋好被子;或者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打擾自己趕工而責罵孩子。

一個又一個的斷裂發生,卻沒有得到修復,這往往讓孩子產生困惑、憤怒、被忽視和被拋棄的感覺

最後,在沒有社會支持的情況下,孩子的自我認同感會受損,這往往使他們在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中容易出現類似的創傷模式。

依戀創傷:重複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 天天要聞

倘若養育者和孩子之間存在一個安全基地,那麼依戀的斷裂通常是可以得到修復和糾正的。這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會是一個彼此都受教的時機,之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聯結還可能更加牢固。

二、依戀創傷與我們的成年自我

如果我們經歷過依戀創傷,它就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依戀風格在三歲前就已經形成了,且通常比較穩定,所以我們在生活中如何依戀他人也會依照一個穩定的模式。

依戀創傷:重複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 天天要聞

我們可能不會意識到那些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正在無意識地指導著行為,但在成年關係模式中,我們也許能看見這些需求。

當自我意識不完整時,我們就無法基於它來弄清楚「我到底是誰」。如果不了解自己是誰,我們就有可能在成年人際關係中重複那些依戀傷痛。

我們可能會衝動地從一種關係跳到另一種關係,試圖「找到」自己。

我們可能有過動蕩不安的友情、變來變去的愛好、或者隨心所欲的興趣。

依戀創傷:重複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 天天要聞

雖然這些創傷的再現通常是無意識的,但它們越是沒有被修復,這種再現就越是會損害自我意識。

三、創傷性聯結(「推-拉關係」)

未解決的童年依戀創傷往往在成年關係中表現為以下主題:

  • 「創傷性聯結」
  • 對未解決的核心創傷的強迫性重複

精神病學家、研究者和創傷教育家貝塞爾•范德克(Bessel van der Kolk)解釋說:

「許多受過創傷的人似乎會強迫性地將自己暴露於那些能令其聯想到原始創傷的環境中。」

因此,我們常傾向於待在那些讓自己感覺舒適和熟悉的環境中,即便它們延續了我們的創傷

例如,我們可能曾經在關係中不停「追逐」,這是一種通常與依戀創傷和對被拋棄的恐懼有關的行為模式。

在這種模式中,我們會發現自己被拉向關係(「追逐」)以避免孤獨。這些關係可能發展得非常快,並帶有「理想化—貶低」的循環。

依戀創傷:重複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 天天要聞

同樣,我們可能會長期地感到無聊或無趣,也可能需要推開或「逃離」親密關係——因為親密關係會具有脅迫感。

或者,在關係中,我們還可能在拉向和推開之間搖擺不定,主要是我們既想要連接而又同時懼怕連接。

依戀創傷:重複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 天天要聞

在治療依戀創傷的過程中,重要的是要記住我們的行為模式——即使現在它們是不適應環境的——但在我們生命的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成年後我們的行為模式不再健康,同樣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它們是從何而來、因何而來,以及如何在我們的關係中創建更健康的模式。

End


作者 | 王莉(183)

校對 |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風鈴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羅三歲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裡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著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著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著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