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學的時候,有一篇課文講的是祥林嫂。這個角色出自於魯迅先生的短篇《祝福》。逃到魯鎮打工依舊擺脫不了被婆婆賣掉的命運。丈夫為了還債累死了,兒子被狼吃了,可以說祥林嫂遭受到了人生中最痛苦的傷害。經歷過這些事以後,祥林嫂精神失常,見人就講述自己的悲慘命運。
一開始的時候,人們還會同情祥林嫂,一些嬸子大媽還會跟著掉幾滴眼淚。可是在日復一日的哭訴後,人們開始厭煩祥林嫂,最後祥林嫂走向了絕路。魯迅先生描寫祥林嫂的悲劇原因,一是封建思想的影響,第二就是當時社會上大多數人的冷酷與無情。魯迅先生想要通過這些故事來喚醒鐵屋中沉睡的人們。
我同情「祥林嫂」的悲慘遭遇,我卻不同情祥林嫂這個人,更加討厭現實生活中「祥林嫂」式的各種人,尤其是在職場中。
有一種人,心中藏不住一丁點事,不管好事還是壞事,不管傾訴的對方是誰,他們天生自帶「自來熟」的體質。就像「強迫症患者」一樣,要對別人講自己的故事:「我是怎麼怎麼了,我多麼多麼慘,我要怎麼怎麼了,我該怎麼做?」
有些無傷大雅的事情,和朋友、同事之間說說,過了也就算了。請注意我說的重點是「無傷大雅」,如果關係到隱私、或者可能淪為笑柄的事,請把好你嘴門,爛在肚子里!在職場中,沒有人關心你的喜怒哀樂,說出來可能有些殘酷,可是事實就是如此。
現在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誰會關心你?
尤其是當你如同「祥林嫂」一樣,一遍又一遍地訴說,你以為對方是你爸媽嗎?你的訴說對解決問題一點好處也沒有,反而會淪為笑柄,忍受別人的冷漠,甚至可能會成為別人手中的把柄。
適當的傾訴、無傷大雅的吐槽,可以拉近同事之間的關係,但是頻繁的傾訴、沒有底線的胡亂吐槽,卻會招來別人的厭煩。
我們人生中會遭遇種種不順利,失戀、被領導痛罵、丟錢包、不公平待遇……可能你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釋懷,一直糾結在心中,但是請你管好你的嘴巴,不要胡亂說。
不要評價別人的好壞,因為他們並不影響你吃飯;
不要評價別人的德行,因為你不見得比他更高尚;
不要評價別人的家庭,因為那和你沒有一點關係;
不要評價別人的學問,因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學問;
不要評價任何人,哪怕是你最看不起的人;
不要趾高氣揚,因為明天你就可能失勢。
做人不要無謂地解釋,這是智者的選擇。我們難免會被同事誤會、被管理者誤會,產生想要去解釋的想法很正常,但是往往解釋很蒼白,甚至可能會越抹越黑,反而達到反面效果。
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並不影響它聳立雲端;
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並不影響它容納百川;
地不解釋自己的厚度,但沒有誰能取代她作為承載萬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