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來臨,對於被催婚的年輕人來說,回家的腳歩是不輕鬆的,近鄉心更怯,這是他們的普遍心情。年年催,只能催來無耐的敷衍,因為他們的心裡話又能和誰說呢?
年年完不成父母的任務,可能原因很多,但這些原因大都能改變的,最難改變的是現在"婚事"如大山一樣重的壓力,這樣的壓力又很難說出口。父母聽到的只能是敷衍的話,這一切可能全然不知。
其時兩代人的"婚事"的觀念、環境不一樣了。下面就從我平民的角度比較一下兩代人"婚事"的變化:
(1).婚事由過去的過門檻,到現在的爬高山
我對過去的"婚事"有著很深的印象,我家兄弟四個,年齡差不了幾歲,一旦進入了婚齡,那是接二連三的門檻。
那時,還是在大集體時期,農村的生活是很艱難的,吃飯都成問題,置辦婚事只能靠借了。我現在還依然記得那時母親的愁容。我算了一下,還完了上一個結婚的帳,剛好又下一個結婚。即使這樣,一般幾個孩子的家庭十年、八年的就能完成任務。但相比現在,一個孩子的婚事,就可能終其大半生。
我說那個時候的婚事,就如跨門檻,艱難兩年,跨過去就是了。現在的婚事,尤如開始了爬山,不是能一歩跨過的。那麼現在婚事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的,對美好的事情,誰不渴望?但當這種喝望很難變現的時候,可能就選擇了逃避,這可能是很多年輕人的心態吧。
(2).以前的父母若比漁公,而現在的父母如同愚公
以前的婚事,跨過去後,父母如同漁公可以打打魚,晒晒網,歇息一下。而現在父母,尤如愚公每天要挖山不止。父母為了孩子,即是終其一生,也無怨無悔。但這一切,在孩子的心裡,是酸楚的。
在孩子的心裡,最不希望看到愚公式的父母,最想看到父母象漁公樣的逍遙生活,所以在面對婚事這座大山的時候,無可奈何的選擇了逃避。
鑒於目前的這種局面,我談一下我個人對此破局的思考:
(1).把初次工作、事業選在成本價值比最低的地方。前些年的城市夢,現在開始慢慢的改變了。隨著我國交通、物流,互聯網、自媒體的快速發展,人們的事業觀、價值觀也開始了變化。城市不再是青年學生事業選擇的唯一目的地。反之,閑置的鄉村,獨特的資源有更多的機會。看看這幾年創業成功的網紅,不都是在農村嗎?
對自已的特長、核心競爭力要有切合實際的評價,再同生活成本相比,看適合在哪裡發展。盲目的追風城市夢,只能傷痕纍纍。
(2).把平凡的工作做出自己的色彩。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出狀元。看看這些年的榮譽殿堂,有走進北大課堂的保安,也有泥瓦匠、電焊工在世界技能大會上的奪冠。再平凡的工作,只要用心專註,成就一定會精彩。有了梧桐樹,就會招來金鳳凰。
(3).把家安在快樂的地方。如果生活沉重的如大山,那就無快樂可言。要量力而行,把家安在生活輕鬆的地方,這樣家才是愛的港灣,快樂的樂園。
(4).不迫風不攀比,我的生活我做主。人生是踏實的生活,而不是為了別人的表演,即使這一刻獲得了掌聲,這掌聲也會很快消失。為了一時的虛榮,可能要付出很長時間的痛苦。車追好的,房子追大的,婚禮追豪華的,這一切重要嗎?當宴會散去時,這一切人們很快忘記。要想持續獲的掌聲,那應該是人生的高度。
這些不成熟的看法,只是我個人的思考,能起個拋磚引玉作用,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