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 張春明新譯本「經管社2021年版」試讀本:第1卷1.5節

2021年10月15日11:47:07 情感 1545

【本書已於2021年8月由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

第一卷論行為的合宜性

第一章 論合宜感

第五節 論親切宜人與令人敬佩的美德

01 旁觀者盡量去同情體諒當事人的感受,當事人盡量去抑制自己的情緒並降低到旁觀者所能接受的程度,這兩種基於同情(譯按:即同理心,本段下同)的不同努力,就形成了兩類不同的美德。溫柔體貼、溫和有禮、親切友善、坦誠謙遜、寬容仁慈這類親切宜人的美德,就建立在前一種同情的努力上。恢宏豪邁、英勇無畏、端莊得體、自我犧牲、自我剋制這類令人敬佩的美德,則源於後一種同情的努力。正是源於後一種同情的努力,才得以讓我們本性使然的各種情感或行為,在各種場合都能受到適當的控制和約束,從而符合自尊、聲譽與行為合宜性的要求。

02 如果一個人富有同情心(譯按:即同理心),那他就會充分理解體諒身邊朋友的各種感受,那他就會為朋友的不幸感到悲傷、為朋友的傷害表示憤慨、為朋友的好運感到高興,而這樣的人又是多麼的親切友善啊!只要我們設身處地的想像一下他那些朋友的處境,就很容易理解他那些朋友心中的那種感激之情,從而也會感受到他們從一個知心朋友的體貼關懷中必然會獲得的那種安慰。反之,如果一個人冷酷無情,那他就只知道關心自己,那他對朋友的好運或不幸就會無動於衷,而這樣的人又是多麼令人討厭啊!同樣,我們也非常容易理解這種冷酷無情必然會帶給他朋友的那種痛苦;而我們最為同情的,就是當一個人遭遇不幸或受到傷害時,卻又無法得到朋友的寬慰。

道德情操論 張春明新譯本「經管社2021年版」試讀本:第1卷1.5節 - 天天要聞

03 另一方面,如果行為當事人懂得自尊自愛又顧及他人感受,那他在面臨困苦時,就會自我剋制並保持內心平靜,就會將自己的情緒降低到他人可以體諒接受的程度,而這樣的行為表現又是多麼的優雅得體而難能可貴啊!因為,我們不僅討厭那種不加掩飾而哭天喊地的悲傷,而且也討厭那種用無休止的眼淚、哀嘆和慟哭來博取同情。反之,我們會敬佩那種有節制的悲哀與那種恢宏的無聲悲痛,我們只能從他那紅腫的雙眼、抽泣的嘴唇和臉頰,以及他那看似平淡卻又令人十分傷感的舉動中,感受到他內心的極度悲痛。面對如此自我剋制的人,我們會肅然起敬,在他面前,我們會強作沉默而謹言慎行,並忐忑不安的留意自己的言行,唯恐自己稍有不當,就會擾亂他付出如此巨大努力才得以維持的內心平靜。

04 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聽任自己憤怒的發作,這種毫無節制的怒火就會顯得蠻橫無理而粗野狂躁,進而令人極度厭惡。反之,如果一個人遭受了極大的傷害,即使自己心中異常憤怒,他也能參照公正旁觀者心中通常會喚起的憤慨程度來保持克制;即使是言語與姿態上的發泄或不滿,他也不允許自己逾越常情常理所容許的範圍;即使想要進行報復或施加懲罰,其嚴厲程度也絕不會超過任何一個公正旁觀者所能接受的程度;他甚至都不會萌生那種加倍報復的念頭;那麼,他對自己心中復仇怒火的這種克制,以及他這時所表現出的這種寬容與大度,就會讓我們感到由衷的欽佩。

05可見,人性之盡善盡美,就在於關愛他人勝於自己,就在於克服自私而樂善好施。也唯有這樣,才能夠讓人們和諧共處、讓人們的各種情感和行為都表現得優雅得體。所以,不僅基督教的主要宗旨要求我們要「愛人如愛己」,而且造物主的主要戒律也要求我們要「愛己如愛人」或者「愛己如人愛己」[1]。


[1]譯註:「愛人如愛己」,就是說我們要像愛自己那樣去愛別人。「愛己如愛人」,就是說我們要像愛別人那樣去愛自己,或者說,我們愛自己的程度不要超過我們愛別人的程度。「愛己如人愛己」,就是說我們要像別人可能愛我們那樣去愛自己,或者說,我們愛自己的程度不要超過別人可能愛我們的程度。

道德情操論 張春明新譯本「經管社2021年版」試讀本:第1卷1.5節 - 天天要聞

06 正如優秀的鑒賞力與良好的判斷力,它們之所以備受推崇,其實是因為極少有人具備它們所要求的那種見微知著的鑒別力與敏銳深邃的洞察力;所以,同情體諒他人和自我剋制這樣崇高的美德,也並非普通常人所能擁有,而只有那些品行非凡者才能夠具備。比如,仁慈善良這種親切宜人的美德對同情體諒能力(譯按:即同理心)的要求,就必然遠遠超過粗魯世俗的平民;恢宏氣概這種非常崇高的美德對自我剋制力的要求,也遠遠超過普通人的薄弱意志。正如平庸的智力無才華可言,因此,普通行為亦無美德可言。美德是一種高尚、美好而絕非尋常的卓越品質,並且遠遠高於那些粗俗的普通品行。可見,那些親切宜人的美德,就在於它那超乎尋常的體貼入微與仁慈善良,以及它由此而展現出來的那種令人驚嘆的同情體諒能力(譯按:即同理心);而那些令人極度欽佩的美德,就在於它超乎想像的馴服了人性中那些最難駕馭的激情,以及它由此而展現出來的那種令人驚嘆的自我剋制力。

07 在自我剋制這一點上,合宜性與美德之間就存在著一個顯著差異:那些具有美德的品行值得讚賞又令人欽佩,但那些僅僅表現得合宜的行為頂多只是值得讚賞。因為在許多情況下,即使一個最不起眼的普通人,只要他具備普通程度的同情體諒能力(譯按:即同理心)或自我剋制力,就足以讓他自身的行為表現出最完美的合宜性,有時甚至連那種最普通的同情體諒能力(譯按:即同理心)或自我剋制力都不需要。舉一個非常淺顯的例子,我們肚子餓了就會吃東西,這種行為通常都會顯得非常合乎情理又合宜得當,而且每一個人都會對此表示贊同。但若有人認為這樣的行為也是高尚的美德,那就再荒唐不過了。

08 再舉個反例,有些行為儘管沒有表現出那種完美的合宜性,但卻明顯具有一定的美德成分;因為人在遭遇不幸的情況下,很難做到盡善盡美。在那些最艱難的情況下,如果有人表現得比通常預期的更為接近那種完美的合宜性,那他的行為就具有美德的成分;尤其是需要他發揮極大自我剋制力的時候,則更是如此。很多情況下,對人性的考驗是如此嚴酷,而人類這樣不完美的生靈,即使把自我剋制力發揮到極致,也不可能完全抑制人性的弱點,以致我們大多數時候都不能把自己的激情抑制降低到公正旁觀者所能完全接受體諒的程度。可見,在那些艱難的情況下,遭遇不幸者的行為表現即使達不到那種完美的合宜性,但仍然值得一定的稱讚,甚至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具有美德的行為。顯然,大多數人都很難表現出那種完美程度的恢宏氣概與自我剋制。所以,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一個人的行為表現即使算不上完美,但也比我們平常所見到的或所預料的,都更接近那種完美。

道德情操論 張春明新譯本「經管社2021年版」試讀本:第1卷1.5節 - 天天要聞

09 對於艱難情況下的這類行為表現,人們在評判它們究竟應該受到何種程度的指責或稱讚時,通常會採用兩種不同標準。第一種標準,就是看行為表現是否完全合宜而極度完美。如果採用第一種標準來評判那些非常艱難情況下的行為表現,那麼,這種完美標準,不僅過去絕沒有人達到過,而且將來也絕沒有人能夠達到,進而讓所有人的行為,必然全都顯得有缺陷而應該受到指責。第二種標準,就是以那種接近完美程度的標準——也就是絕大多數人通常都可以實際做到的那個程度來作為評判標準。如果採用第二種評判標準,那麼,凡是超過這個一般程度的行為,不管距離那種絕對完美的標準有多遠,似乎都值得稱讚;當然,凡是達不到這個一般程度的行為,似乎都應該受到指責。

10 當人們在鑒賞那些需要藉助想像力進行創作的藝術作品時,同樣也會採用這兩種不同標準。當一位藝術評論家在品鑒其他大師們的詩歌與繪畫作品時,如果他採用自己心中的那種完美標準,那他所看到的,不外乎都是瑕疵和缺陷;因為任何人的作品,都無法達到他心中的那種完美標準。但是,如果他更看重那些詩歌與繪畫在同類作品中所處的藝術地位,那他就會以這門藝術中的一般卓越程度作為評價標準。在這樣的新尺度下,那些詩歌與繪畫作品,往往就要比那些能夠與它們相提並論的大部分作品,不僅顯得更接近於完美,而且似乎也值得那種高度讚美。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70後的獨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絕境才會重生,餘生燦爛安好 - 天天要聞

70後的獨居生活,人生只有到了絕境才會重生,餘生燦爛安好

你好,我是一名單親媽媽,79年的羊,今年46歲了,獨立撫養一個大一的娃。我在飯店工作,為了碎銀幾兩努力的奔波著,日常空閑見縫插針的寫小作文貼補家用。生活從來都是懼怕強者的,「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這句話也適合我們的生活。我從三十多歲就自
鄰里街坊那些事兒(5):潔癖和待客是兩碼事兒,不能混為一談 - 天天要聞

鄰里街坊那些事兒(5):潔癖和待客是兩碼事兒,不能混為一談

原創作品,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評論與轉發!我們3樓的高阿姨在社區里工作,人長得不漂亮,但能說會道,關鍵是全身上下打扮的很利索乾淨。聽對門葛大媽說,高姨可是有福之人,人家結婚幾十年,她老公從來不讓她洗衣做飯收拾家務,就連兩個孩子小時候也沒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