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藻
上一次,我們分享了《恰到好處的親密》這本書中,關於「建立長期親密關係時,應當注意的3個要點」。
這一期,和大家分享書中,關於「親密關係,我們在認識上存在的3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愛能化解一切孤獨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過:
每一個人都不容易看到自己戀人的愛的邏輯,相反我們都沉浸在自己對於愛人的方式上,並且認為自己是唯一正確的,這就導致了在愛情上的孤獨,並且你會發現兩人越相愛越孤獨。
相愛,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相反,因為相愛,一些問題卻會接踵而來。
愛情,是把雙刃劍。有美好,也有殘酷。
因為,愛情的致命缺點,就是:善變。
其實,不只是愛情,其他感情也會不斷地變化。
小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感情,和成年後父母與子女的感情,就會發生一個轉變。
作者說:
特定環境下,愛當然可以緩解孤獨,但在不利的環境下,愛也會加深孤獨感。
和「愛」不同的是,「親密」卻總可以減少孤獨感。
愛情、親情只是一種關係,這段關係是走向親密,還是疏遠,有一個問號。
親密是一個選擇,疏遠也是。
不要認為愛,會幫我們維繫一切感情。只有我們努力製造親密,愛才會幫我們化解孤獨,否則,可能恰恰相反。
第二個誤區:家庭關係天然具有親密感
家,是我們人生的避風港。
我們以為,只要是一家人,就一定會彼此關心,會彼此溫暖。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問題:家庭成員中,也許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和你天然親近。有些人,也許是某個表哥、某個舅舅,還可能反過來成為譏諷你的對象。
每個人,對於家庭的定義是不同的。
另外,家庭也並不是都緣於血緣關係,有些也是基於撫養關係。
那麼,究竟什麼是家?
梅恩斯對家庭有著這樣的解釋:「家庭是一個個的小團體,以共同的文化認同為紐帶,建立婚姻或類似的契約關係。因為血緣或收養關係,在一定時期內,共同生活和居住。」
然而,這樣的契約並不穩定。
血緣關係和收養關係,只是某種形式。如果不用心經營,也無法達到親密的效果。
本書作者給「家」下了一個新的定義,她說:
在我看來,家庭的基礎來自一種感覺,一種親密的感覺。親密,讓一個家庭有了家的感覺。沒有親密的家庭關係,就像其他缺少了解與關愛的人際關係一樣糟糕,甚至更糟糕,因為我們往往對家庭關係抱有更高期待。
所以,即便是家庭,也需要我們用心經營,去製造那種「親密的感覺」。
正如作者所說:
任何人際關係都能變親密,也會變疏遠。哪怕是父母或家人,也會有疏遠的時候。
沒有任何一種人際關係,是天然的親密。
父母和子女的關係,雖然源自天然。但是,如果不用心經營,一樣會產生隔閡與疏遠。
第三個誤區:走入人群,就可以緩解孤獨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孤獨可以被人群治癒,那就不是孤獨。
作者將我們在人群中的關係,概括為「情境式親密」,即:
描述那些因為某些特定情境而接近我們的非主動人際關係。同一宿舍的四位舍友,一起上課的同學,同一個辦公室工作的同事,皆是這種關係。
因為某種目的在一起的人,因為各自所需並不相同,所以,很難產生親密的關係。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
比如,你和旁邊的同學聊天,是因為有些寂寞,而他和你聊天,可能只是想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而回應你。
作者總結道:
目的和意圖截然不同,想要通過這種情境式親密化解孤獨,結果可能會讓你大失所望。
單位里的同事,並不是因為彼此喜歡,才聚在一起,而只是因為掙錢才聚在一起。
在今天日漸龐大的機構里,不同部門的同事,也許並不認識,更不可能有什麼親密關係,擺脫孤獨,似乎是天方夜譚。
心理學專家珍妮弗·穆勒創造了「關係喪失」一詞。關係喪失,是指在團隊日漸龐大的同時,個體成員會感覺自己得到的關懷與幫助逐漸減少,會變得更加孤獨。
在今天,我們的關係因為科技的進步,過去本來需要見面解決的問題,現在一個電話、一個微信,就可以完成。
科技縮短了彼此溝通的時間和空間,卻拉遠了彼此空間上的實際距離。
不過,想要改善個人在工作場所或者學校的人際關係,作者給了一個好的方法,就是「通過拉近距離接觸來創造親密關係。」
作者給了一個概念,叫「重複性工作」。
比如說,每日在固定的時間,在公司的茶水間一同喝茶,聊聊工作和興趣愛好,這些都是不錯的交際方式。
沒有什麼關係,是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經營好的。
世界上沒有容易的事,只有我們用心,才會有好的結果。
生活之中,處處皆學問。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吧,感謝您的閱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