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從小到大,身邊的長輩都告訴我們這麼一個道理,那就是「多個朋友多條路」。
在很多人看來,我們在社會上生存,就得多交一些朋友,多跟某些人聯繫,讓自己的人脈網路可以逐漸變大。
可是,「多個朋友多條路」的觀念真的就正確嗎?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這世間的很多事兒,其實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也就是說,朋友對於我們來說,既會帶給我們某些好處,同時也會讓我們受到損害。
在職場中,你交到了無數個「狐朋狗友」,那這些人真的是你的人脈嗎?絕對不是。狐朋狗友不過是些可有可無的過客罷了。
曾有人做過一個調查,每個人的一生會遇到1000萬人左右。在這1000萬人當中,會有1000個人跟你存在一定的關係。但是,真正的知己朋友,也許只有一兩個,或者一個都沒有。
從某個方面來說,我們如今所交的很多朋友,都不過是一些「無關緊要」的過客而已。你離開了他們,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不過,你不想離開,很多時候都是為了面子而已。
當人老了之後,身邊沒有一個朋友,到底正不正常?過來人道出真相。
02
王先生:人到中年,才發現所謂的「朋友」,根本不值一提。
年輕的時候,走南闖北的王先生其實交到了不少的朋友,而且他自己就是社交達人。所以,他所見到的人還是很多的。
年輕的王先生認為,做人沒有朋友,就像雨傘沒有了手柄,它再大也沒用。於是乎,他便依照著「多個朋友多條路」的原則去做人。
在王先生40歲那年,他有點厭倦這種「逢場作戲」的生活了。他慢慢地覺得,跟無數的人做朋友,可自己彷彿像沒有朋友一般,都不知道這樣做到底有何意義。
但是,他自己卻不想成為「不合群」的人。而且,他是個特別重視「面子」的人,因此他不希望被人當成是不合群的異類。
這種生活繼續過了5年。在王先生45歲那年的某個晚上,他打開了微信,翻開了聯繫人的頁面,想要找個朋友聊天。
可是,他在這上千個「朋友」中篩選了一輪,都找不到可以聊天的人。
那一刻,他便在反思,自己交了那麼多的朋友,如今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聊天的人,這不就是一種無奈和悲哀嗎?
03
在看透了無數的世事滄桑之後,如今的王先生成為了「離群索居」的人,很少與過客交往,習慣了一個人去生活。
他的妻子問他,你以前不是總喜歡跟別人打交道的嗎?為何現在成為「獨行俠」了?
王先生笑了一笑,道:「不是我希望成為獨行俠,而是我想明白了,與其花那麼多的時間跟不必要的人交往,不如把時間花在需要的地方,至少能讓自己活得充實一點。」
這番話,其實道出了許多「不合群」的中年人的想法。他們不想為了別人而活,而是希望為了自己而活,活出最為真實的自己。
對於中年人來說,身邊沒有一個朋友,到底算不算失敗呢?
在思考上述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想想,「朋友」是什麼?並非是每一個與你有關係的人,而是那個和你感情深厚,與你相伴相隨的「摯友」。
在這個世上,過客易尋,摯友難求。哪怕是古人,他們也把「他鄉遇故知」當成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
如果「摯友」如此好尋覓,那這喜事又從何談起呢?正是因為摯友難求,有些人找了一輩子還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摯友,所以他們選擇一個人過日子,這是很正常的事兒。
04
叔本華有言:「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孤獨者,他們看透了世間的真相,明白何為真實,何為虛假,何為真正的感情,何為逢場作戲。
而庸俗者,他們只為了別人而活著,只為了不值一錢的面子而做人,只為了那毫無感情的過客而浪費時間和精力。
可以說得決絕一點,這世上有很多人,他們都是庸俗者,看不透生活的現實,看不透人心的真相。
尤其是那些「好面子」的人,他們認為孤獨者便是異類,便是不正常的人。可這些人不知道的是,獨來獨往的人,他們的日子更加充實,內心更為「透徹」。
有智慧的人,他們不會過分要求自己合群,只要求自己「適當」做人,能交的朋友就相交,不能交的過客便遠離。反正一切都為了自己的幸福為目的。
當人老了之後,身邊沒有一個真朋友,這到底正不正常?其實,很正常,也不必看低自己。更何況,這世間的「離群索居」者,還不止你一個。
待人接物,為人處世,並非「多多益善」最好。相反,寧缺毋濫,精益求精,才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