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渴望成為自己,這是一個人最大的生命動力。同時,每個人又渴望關係,這幾乎是同等重要的生命動力。
然而,在各種關係中,尤其是親密關係,一方面給了我們極大的幸福和快樂,另一方面也是關係雙方意志的較量,從而會給我們留下許多未被實現的「願望」。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難道只能任憑這些「願望」來控制我們嗎?
比如,小時候沒有玩過的,大了就必須得放肆一回? 以前沒有得到某個人的愛,以後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得到ta?第一次跟別人打架,被人揍慘了,就必須再那個人再打一架?
當然不是,其實還有一個簡單直接的化解辦法——接受失去,學會悲傷。
所謂「接受失去」,就是面對現實,承認有些東西的確已經失去了,這是不可逆轉的事實。當這樣做時,我們勢必會難過、悲傷——接受的失去越大,所承受的悲傷就越重。
在《感謝自己的不完美》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悲傷,是完結的力量,幾乎是幫助我們告別悲劇的唯一途徑。
學會悲傷,也許是最重要的人生智慧之一。只有學會悲傷、懂得放棄,我們才會從無數大大小小的「願望」中解脫出來。
悲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諮詢師做心理諮詢時的一個核心工作。敏銳的心理諮詢師隨時會發現,來訪者的許多問題都是因為沒有接受失去並學會了悲傷。
比如,一個人在讀大學時接受了心理治療,那麼,這個人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可能會說出這樣的話:「是的,童年時做小大人,沒怎麼玩過,這是一件很不快樂的事,是令我非常非常難過的事情。以前,我不願意承認這一點。現在,我承認它是一個事實,是 一個不可逆轉的事實。承認在這點上, 我的童年的確不快樂。」
理性地說這句話,是沒有意義的。但如果這個人說這句話時,帶著強烈的悲傷,甚至淚如雨下;那麼,隨著悲傷的表達,ta也就做了一個「結束工作」,即結束了ta心中的那個「願望」——「不行!我一定要好好玩耍!我一定要把失去的彌補過來!」
如果你曾有令你痛苦的往事,那麼, 請接受它並為它悲傷。相反,如果你心有不甘,拒絕承認自己的不幸,拒絕接受失敗或失去,拒絕悲傷,甚至還強裝笑臉。那麼,不管你看似有多麼成功和快樂,其實你仍在繼續遭受往事的「願望」的折磨。
在電影《南極之戀》中,吳富春有一句台詞:傻瓜,總有一天,你要學會悲傷。
這是每一個人的成長中,需要去細細體味的一句話,如果想要回憶來得動人一些,悲傷,卻又成了在所難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