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有很多歌頌父母的詩句和文章,在大多數人眼裡,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偉大且無私的,他們賦予孩子生命,將孩子撫養成人,不計回報的奉獻,犧牲自我,成就孩子。
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甚至說很大一部分父母都是不合格的,有的父母偏心,給一個孩子過多的關照,忽視另一個孩子;有的父母專制,扼殺孩子的思想,不讓孩子自己選擇,逼迫她聽從自己的想法;有的父母冷淡,他們從不參與孩子的成長,給錢是他們表達親情的唯一方式。
父母偏心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不要怪孩子長大之後不孝順,你的偏心才是讓孩子遠離你的最大的推手。
陳娜與丈夫王安結識於一場同學聚會,他們是高中校友,但那時互相不認識,直到多年後,在這場同學聚會上,兩個快30歲的人緣分再續。
陳娜和王安結婚後,兩個人一起出錢貸款買了一套房,房子的裝修都是陳娜一手操持,房子裝修好後,王安和陳娜商量,他想把母親接過來一起住,陳娜同意了。
婆婆住進來沒幾天,陳娜就感覺到她不是個善茬,婆婆總是在生活上刁難陳娜,找她的麻煩,還在背後對王安說陳娜的壞話,離間夫妻感情,如果不是王安信任陳娜,夫妻倆的感情早就破裂了,也因為這樣,陳娜和婆婆的關係十分不好,就算是同住在一個屋檐下,也從沒有好臉色。
不僅如此,婆婆還重女輕男,別人家都是喜歡兒子,不喜歡女兒,而婆婆恰好相反,她和小姑子一條心,小姑子26歲了,一直沒有工作,也沒有成家,婆婆每個月都會找王安要錢給小姑子,陳娜問王安為什麼不反抗?王安說:「她畢竟是我媽,那畢竟是我妹,我不忍心。」
這天婆婆找到陳娜,對她說:「兒媳,我想把你小姑子接過來一起住,老家那房子太舊了,不好住,我一個人在這享福,讓她在老家受苦不好。」
陳娜沒有鬆口:「小姑子也快30歲的人了,該成家了,成家後不就不用住老家那破房子了嘛,咱家小,住不下那麼多人。」
婆婆生氣了:「你怎麼這麼自私?讓你小姑子住著個破房子,你自己住那麼好的大房子,不過是收拾一間空房出來而已。」
這套房子是他們夫妻倆共同買的,陳娜付出那麼多心血,就是為了能有一個溫馨的小家,在這個家裡和丈夫一起過二人世界,讓婆婆和她一起住,已經是她的底線了,沒想到婆婆竟然還想把小姑子接來一起住,陳娜絕不會同意。
陳娜對婆婆說:「當初我們買房子的時候找你借錢,你一分錢都不肯出,現在房子裝修好了,你就來蹭房子住,有難你不來幫,有福倒是想著來同享,這天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
婆婆見陳娜不肯鬆口,她也生氣了,一氣之下收拾行李回了老家,陳娜和王安來接她回去,她不肯走,玩起了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把戲:「我告訴你們,別想接我回去,你們不讓我女兒搬進去住,我就不會回去!」
陳娜被婆婆蠻不講理的樣子氣壞了,她對婆婆說:「好,那你就在這住著吧,別回去了!」
婆婆覺得自己都擺出這麼生氣的樣子,還離家出走,兒子和兒媳沒過幾天就會再次服軟答應她的要求,接她回去。她在家裡等了很久,一周兩周,都沒有見到兒子和兒媳出現在門口。
婆婆在家等了一個多月,一直不肯主動聯繫兒子兒媳,小姑子在一旁看不下去了,她對婆婆說:「媽,你在這等著也不是個事兒,嫂子要是在意你的想法,當初也就不會反對你了,我看哥哥嫂子根本沒有來接你的意思,你還不如回去看看。」
婆婆覺得女兒說得有道理,她回到兒子家敲門,開門的卻是一個陌生人,看見從兒兒子兒媳家裡出來的這個陌生男人,婆婆懵了,她質問:「你是誰?這是我兒子和兒媳的家,你怎麼進來的?」「什麼你兒子和兒媳的家,這裡現在是我家,他們早就搬走了。」
婆婆才知道,原來在她離開沒多久,兒子和兒媳就把這個房子給賣了,搬去了其他地方,離開那後,婆婆失魂落魄地給兒子和兒媳打電話,根本沒有人接,婆婆現在才終於感到後悔,是她親手把兒子和兒媳推遠,現在兒子兒媳也不要她了。
偏心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為人父母要一碗水端平
1.父母分配要公平,不厚此薄彼
很多父母偏心的家庭都會存在這個問題,父母喜歡哪個孩子,什麼好東西都會給那個孩子,另一個孩子只能用別人剩下的東西。
電視劇《都挺好》中明玉的經歷讓人十分心疼,母親偏心兩個哥哥,在她小的時候,哥哥們的早飯是火腿雞蛋,喝的是果汁牛奶,而明玉只能吃泡飯加白開水;哥哥旅遊找母親要錢,母親二話不說就給了他3000,明玉想要補習費,母親卻一口回絕。
偏心的父母都會這樣,被偏愛的孩子是寶,不被偏愛的孩子就是草,一點小小的要求都無法滿足,電視劇里明玉長大後對爸媽沒有感情,憑藉著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而現實中很多不被偏愛的孩子並沒有那麼幸運,因為從小缺愛,他們變得自卑懦弱,經常自我否定,還會出現心理問題。
都是自己的孩子,就不應該厚此薄彼,這個該有的,另一個也不能少,既然選擇把他們生出來,就要公平對待。
2.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呵護
綜藝《我的小尾巴》里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裡面有一對兄妹,妹妹是眾多孩子中最大的那個,玩遊戲也遙遙領先,哥哥想讓妹妹放放水,說她是最大的孩子,應該讓一讓其他妹妹,兄妹倆因此吵了一架,妹妹覺得很不理解:「我只是太想拿第一了,為什麼我是最大的,就不能贏了呢?」
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兩個孩子因為一件東西吵了起來,父母總是會說:「你是大的,應該讓著點小的」於是大孩子永遠沒有爭奪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權利,就算這東西原本就是屬於她的,也要讓給弟弟妹妹。
都是第一次當孩子,大的沒有義務讓著小的,父母應該明白,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呵護、被寵愛,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犧牲的那個人。
3.母慈子孝,先母慈後子孝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會去考慮家長的感受?收穫了將近兩萬個回答,但幾乎每一個回答的內容都是:中國父母從來不會在乎孩子的感受,反而是孩子太過小心翼翼考慮家長的感受。
將一個孩子撫養成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讓孩子長大簡單,讓孩子健康樂觀地長大很難,很多父母總是會覺得我供你吃,供你穿,就是對你好,其實不然,真正影響孩子的是教育,是對孩子心靈的塑造。
我們都說母慈子孝,先母慈才會子孝,如果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情緒垃圾桶,開心了就給點錢給孩子,不開心了,對孩子非打即罵,這種孩子長大後又怎麼會對父母存在感恩之情?會去孝順父母呢?
愛是相互的,我在你那裡感受到了愛,才會用愛回報你,這世上並沒有那麼多以德報怨的人。
今日話題
你覺得怎樣才能做好一個不偏心的父母?
歡迎來留言,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