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語文學習進度飛速,一天學完《要下雨了》,晚上的任務是背誦全文,可把孩子愁壞了!還沒開始背,就皺起了眉頭,說:好難背呀!9個自然段呢!
以前說起背課文可是小菜一碟,在家僅僅讀一遍或者直接開背,幾乎不花什麼時間。今非昔比,課文變長,新知識增多,背誦的難度也自然上升。
本來不想過多指導孩子,為了完成背誦任務,也不得不各種支招。即便如此,孩子也是花了近40分鐘,才踉踉蹌蹌地完成背誦。加上寫字、做試卷等其他作業,一晚上把兩個小時貢獻給語文學習,僅給數學留下了可憐的10分鐘。
首先,提振情緒
看孩子有畏難情緒,非但不能火上澆油,還要幫助滅火。
因為消極情緒會削弱孩子的學習動機,也降低孩子的學習能力。如果把大腦比作水管,就好像被水泥堵塞一樣,無法流通,不想背,也記不住。
相反,如果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情緒,讓孩子願意克服困難,感受到「我能行」的力量,就更容易背誦課文。大腦好比打開的閘門,無比順暢。
這種現象,不管從腦科學還是心理學角度都有很多研究。即使不懂理論,也曾經或多或少親身感受、經歷過。所以,不要忘記孩子是曾經的自己。
方法很簡單,只要忍住不發火就好了。如果忍不住,就做深呼吸、暫時離開,消消氣之後再回來面對孩子。
跟孩子說:你可以,你背誦沒問題。以前的課文簡單,花的時間少,這篇課文長,花的時間是要多一些,耐心背就好了。不信,我們試試看。
如果我們冷靜了,孩子的情緒也會緩和,慢慢從防禦轉向合作。
其次,理解課文
孩子記不住課文,往往是不理解、不感興趣,要給孩子提供支持。
第一個方法,我讀他聽。
成人畢竟對語句的理解把握更準確,當我們有聲有色、附加動作、連貫朗讀的時候,傳遞給孩子的就是完整的、可理解的信息。
孩子自己讀的時候,對個別詞句不理解,會導致破句、漏字而斷章取義,讀起來都拗口,不能形成完整的信息塊,就很難記憶。
第二個方法,交流討論。
對於難以理解的詞語、句子,進行提問互動,讓生澀的知識變得有趣,提高孩子主動探索理解的積極性。
比如「天陰沉的」是什麼樣子,某天下雨前看過這樣的景象。「燕子為什麼會低飛?」看孩子能否進行口述。還能想到或者曾經看到過哪些動物在大雨前的活動?
第三個方法,影像輔助。
早有研究,視覺元素可以增強學習和記憶。
過去,很多孩子會畫畫理解課文。現在有個很方便的方法,就是直接上網查找課文對應的視頻,有動畫、有朗讀,相得益彰。
孩子一看,就樂開了,看了兩遍,背誦熱情高漲。
再次,分塊記憶後整體串聯
對於長文章來說,從頭背到尾很困難。如果把課文劃分成不同的組塊,信息被壓縮減少,記憶就會變得輕鬆。
最簡單的方式,是分段記憶。按課文的9個自然段,一段一段記憶,再合併到一起,背誦難度明顯降低。
我讀一段,讓孩子複述一段,有的讀一遍能記住,有的讀兩三遍。每段背好後,讓孩子從頭到尾順下來,只會漏掉極個別的詞句。像「彎著腰」「邊飛邊說」「是要下雨了嗎?」「我們正忙著搬東西呢?」再強調一下,背兩遍就可以。
還可以用不同的劃分方式。
1、按故事情節發展劃分:總分總結構。
第1自然段,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主要人物。
第2-7自然段,下雨前燕子低飛、小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的現象。
第8、9自然段,故事結尾,下大雨。
2、按動物角色劃分:4個動物。
小白兔有關的自然段,第1、2、4、5、7、8。
小燕子有關的自然段,第3。
小魚有關的自然段,第6。
螞蟻有關的自然段,第7。
3、按自然現象劃分:
燕子低飛、小魚游到水面、螞蟻搬家的原因。把這些難點記住,再補充前後情節即可。
選擇孩子喜歡的組塊方式,背誦起來事半功倍。
最後,鞏固複習
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指出,信息在學習後不久就會遺忘,需要在特定時間間隔後重複學習,遺忘的速度會降低,記憶效果顯著上升。
在短期內,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可在晚上睡覺前,和次日早上起床後各背誦一次,記憶會更紮實,在課內檢查時不容易出錯。
因為晚上睡覺時,大腦看似休息,實際會整合信息,將一些沒有記住的信息進行固化。
早上起床後,大腦處於低干擾、高可塑狀態,記憶效率更高。
寫在最後:
當孩子背誦課文困難時,我們的幫助會耗費很多精力,但是科學的記憶流程卻會降低孩子的記憶難度,縮短學習時間,提升孩子的自信,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也會讓孩子在將來自己掌握科學的方法,到時候我們就輕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