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瑤 (紅河學院)
3月5日,考研英語名師周思成公開質疑何凱文英語一成績的真實性,指出其查分視頻存在剪輯痕迹,並揭露其團隊長期利用營銷號進行同行拉踩。事件引發全網關注後,何凱文雖發布了第二條自證視頻,但迅速刪除,隨後清空了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的內容,或將賬號設為私密。其迴避式的應對策略反而加劇了公眾的質疑。這場「英一事件」持續發酵,將考研培訓行業的弊病暴露在公眾視野中。
考研名師涉嫌成績造假一經曝光,培訓機構師資力量的真實性面臨質疑,引發公眾信任危機。何凱文作為社交媒體平台粉絲量超1000萬的博主,知名度高、影響力大。一旦涉嫌成績造假的消息被爆出,便容易引起廣泛關注和熱議。面對質疑,何凱文不但沒有公開正面回應,反而採取私下聯繫周思成、發布澄清視頻後迅速刪除,此後又迅速清空抖音、小紅書等社交賬號內容或將賬號設為私密狀態等行為。他的迴避式處理方式,給人以「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無疑會加深公眾對其能力的懷疑。公眾也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考研培訓機構師資力量的真實性,是否存在弄虛作假的行為,是否存在包裝名師的問題。
「商業化」加劇了考研圈的營銷亂象。此前,考研資料「黃皮書」和「考研真相」就曾有過激烈的互撕,此次何凱文所屬培訓機構在小紅書中發文,通過對比周思成、田靜等其他考研名師的英語一成績,進行拉踩,突出何凱文的89分高分,以此圈粉、吸引學員。這種營銷手段凸顯了考研圈的功利化。此外,公眾在這場混亂中設置新議題,起鬨考研名師直播互查,進一步擴大了輿論場的混亂局面。
考研培訓商業化嚴重,逐漸偏離教學本質。據悉,周思成和何凱文分屬不同的考研機構,兩人的拉踩互撕也可能是為了各自機構的營銷,其背後可能是商業競爭。隨著考研需求的增加,考研機構的課時費越來越高,部分機構選擇在吸引學員上下苦功夫,卻忘記了考研培訓機構的初衷是教學。在利益的過度驅使下,真才實學被慢慢淡化,內部出現了包裝考研名師的現象。不少培訓機構只剩下如何招收更多學員的手段,甚至為了賣課,不惜製造各種虛假噱頭、拉踩競爭,以獲取最大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輿論場的不斷擴大,不少網友將矛頭指向命題組,認為出題過難,考倒了不少考研英語名師,從而引發了這場風波。但實際上,真正的根源在於考研培訓機構為了一味迎合市場需求、受利益驅使,逐漸偏離了培訓的初心。周思成質疑何凱文成績的事件,如同撕開了考研圈的遮羞布,讓公眾看到了考研圈的亂象。這也讓公眾開始關注考研輔導老師的真實實力,降低陷入培訓騙局的風險,同時為考研機構的師資和誠信敲響了警鐘。
此次事件,無論是網友調侃的考研圈為緩解考生緊張情緒而製造的一場笑話「英一事件」,還是考研圈「商業化」後的利益爭奪的顯現,都反映出行業存在的問題。考研機構營利的前提是,幫助考生彌補知識短板、營造良好學習環境。這一事件給整個考研行業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