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留意到,那些所謂的「學霸」,並非天生智慧超群,而是他們掌握了一種近乎萬能的思維方式——專註、堅韌、充滿好奇,且對學習有著近乎痴迷的追求。
反觀那些學習吃力的孩子,成績不佳時,常常流露出一抹迷茫,似乎努力不足,卻未曾觸及問題的本質。
是家庭氛圍不夠理想?還是學習方式欠妥?
其實,根源往往在於思維能力的欠缺。
常有人議論,孩子成績不佳是家長教導無方;也有家長抱怨,孩子成績差是因為學習方法不對頭。
然而,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指向了一個核心:
思維能力。
沒錯,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效率,這些看似零散的概念,實則都是思維能力的具體體現。
孩子的學習表現,實則由他們大腦的「思維繫統」所掌控。
而這一系統,並非與生俱來,它需要環境的熏陶和訓練,需要多維度的思維能力在實踐中不斷磨礪提升。
這意味著,即便你如何強迫孩子複習、刷題,若未在思維層面進行深度引導,一切方法都只是治標不治本。
提及此,我腦海中浮現出一個故事:
有個孩子成績一直不理想,家長不斷反思問題所在,為他報了各式輔導班,甚至聘請了私人家教。
然而,孩子的成績依舊沒有起色。
最終家長恍然大悟,孩子的成績並非因他不願學,而是因為他缺乏「思考」的習慣——他總是沿著他人給出的答案前行,卻從不主動探究為何如此。
於是,家長調整了教育策略,開始培養孩子主動思考的習慣,從興趣出發,將思維能力置於首位。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1. 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思維能力的直觀映射。
通常,我們都能發現一個規律,越聰明的孩子,越能從學習中尋覓到樂趣。
而這種樂趣,並非輕鬆的享受,而是在面對難題時的「挑戰感」。
若孩子總覺得「學習無聊」,往往是因為其在思維上缺乏應對複雜問題的能力。
我記得有位同學,原本成績平平,尤其在英語上,一直舉步維艱。
家長嘗試了諸多方法,報名參加了所有能找的輔導班,但收效甚微。
後來,他突然對「英語聽力」產生了濃厚興趣。
起初,他通過聽自己喜愛的英語歌曲來練習,漸漸地,他開始關注聽力中的語法結構、單詞發音以及句子用法。
不久,他的英語成績便突飛猛進。眾人都對這個轉變感到驚訝,但仔細分析,會發現這其實是他通過激發興趣,喚醒了自己學習語言的思維潛能。
這種興趣,不僅僅是為了娛樂,而是與思維能力的提升緊密相連。
2. 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是思維能力的積澱。
許多家長常常誤以為,「好習慣」就是指書桌整潔、錯題本工整等外在表現。
其實,學習習慣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面對問題時,能否集中注意力,主動思考,而非機械化地接受信息。
就像有些孩子,課上總是聽得全神貫注,但一到自己動手寫作業時,就開始心不在焉,錯題連連。
而另一些孩子,則能保持持久的專註,深入思考問題。
有位朋友的孩子,初中時學習成績一直平平無奇。
但他從小學階段就養成了一個好習慣,那就是每次學習時,他都會自覺地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專註攻克一個問題,絕不輕易中斷。
即便他平時成績不佳,但卻能迅速從一次失敗的考試中調整心態,找到不足,不斷改進。
這個習慣,並非外界催促的結果,而是他自己主動養成的。
他的成功,歸功于思維上的「細緻」和「堅持」,這種習慣實際上影響了他整體的學習效果。
3. 自學能力
最後,自主學習能力,彰顯的是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如今輔導班遍地都是,但有多少家長意識到,學習並非單純的「學」的過程,而是「思」的過程。
自主學習,並非所有孩子天生具備,它需要在不斷的思考和實踐中培養。
與其讓孩子死記硬背,不如鼓勵他們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有個孩子,每次做作業都會遇到困難,但他並不會直接求助父母,而是首先翻開書本,自己去查找資料。
即便有時問題沒有找到直接答案,他也能自己總結方法,逐步解決。
這樣的自主學習能力,通常能讓孩子的學習成績穩步提升。
所以說,若想讓孩子在學業上有所突破,首要之務是從根本上提升他們的思維能力,換言之,就是要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認識到,思維的樂趣和價值。
而這份思維能力,源自環境、興趣、習慣以及自主學習的培養。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角色不再是單純的「督促者」,而是引導者、激發者,讓孩子在恰當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出他們的獨特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