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發現:中國高校教師壓力,世界第一

本文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郭英劍,有刪改

泰晤士高等教育》近期發布了一篇關於各國學者在高等教育機構中所面臨壓力的文章,特別提到了瑞典延雪平大學佩爾松教授領導的研究成果。

研究指出,在全球範圍內,中國高校的學者感受到的壓力最為顯著。

這項研究將學術界的壓力分為六個級別(從0到5)。結果表明,德國學者的壓力水平最低,處於0級;相比之下,中國學者則位於最高級別的5級,成為唯一達到這一水平的國家。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首項跨越國界的高等教育壓力等級研究。

佩爾松,作為延雪平大學教育心理學的教授,基於過去20年的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查閱了91份文獻,並對34個國家的職場壓力狀況進行了調查,其中一次調查參與人數接近38,000人,平均每次調查也有約1,430名參與者。

他的研究表明,德國教師的壓力最小,加拿大、丹麥等國的教師也報告了較低的壓力水平。而英國和澳大利亞的教師則體驗到了中等程度的壓力,儘管比俄羅斯和巴基斯坦的情況要好一些,但與美國、日本等國相比,其職業幸福感明顯偏低。

研究還顯示,在評估性別與壓力關係的30次調查中,有一半的結果指出女性比男性同事更容易感到壓力。對於中國而言,造成高壓力的主要因素包括女性學者在兼顧家庭責任和個人職業發展時缺乏支持。

佩爾松認為,這種現象在中國尤為突出,因為女性學者不僅要應對工作上的挑戰,還要承擔家庭照顧者的角色,這在男性學者中並不常見。

此外,該研究還探討了英國高校教師為何會經歷比伊朗、土耳其更高的壓力水平,原因在於《研究卓越框架》(REF)的影響。REF是英國用於評估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一種機制,自2014年起實施,旨在評價2008年至2013年間的研究成果。

佩爾松認為,正是這種嚴格的評估體系破壞了英國學者的工作滿意度和職業幸福感。

最後,文章討論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學者對自己的職業感到不滿。佩爾松指出,工業管理模式的應用是導致學術界壓力增加的關鍵因素之一。

他強調,為了促進學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管理策略應給予學者更多的自主權和支持,而非單純追求效率和產出。對於中國高校來說,解決教師面臨的雙重壓力問題——既要在工作中表現出色,又要處理好家庭事務——是提高整體幸福感的重要一步。

當前,中國高校教師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特別是在生活成本高昂的城市中,如何為教師創造一個既能減輕壓力又能激發潛能的工作環境,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