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師匱乏,心理學為何成了大學「紅牌專業」?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咱們來聊聊孩子心理健康的事兒。

孩子要是有了心理問題,能找誰幫忙呢?

新京報的報道,在近期開幕的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上,中科院院士、北醫六院院長陸林說了,咱們國家兒童精神科醫生少得可憐,有些縣級城市一個兒童精神科醫生都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得有政策支持。學校和家長也得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得科學正確地應對。

流調顯示,我國 6 到 16 歲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可不低,有 17.5%,比成年人患病率還高。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評估說,我國有 3000 萬 17 歲以下的孩子有情緒和行為問題,可一半都沒接受過任何心理健康干預。

跟這情況對應的是,有關調研數據表明,我國精神科執業醫師才不到 4 萬人。和發達國家一比,我國心理師數量嚴重不足。就拿歐洲國家奧地利來說,當地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專業人員跟居民人口比例大概是 1:5000,按這個比例算,我國得需要約 93 萬心理師。

奇怪的是,心理師有這麼大缺口,可高校心理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卻很難。

為啥會這樣呢?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心理健康在理論上大家覺得重要,可在實際中,學校、醫院還有公眾都沒太重視。比如說,好多該配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學校,還有該開心理諮詢專門門診的醫院,都沒按規定配好。

早在 2012 年,教育部就發了文件要求,每所學校至少得有一名專職或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得慢慢增加專職人員的比例。可實際情況是,大部分學校是配了,但多數是兼職的。

像 2021 年,西南某省教育廳發布的數據,這個省共有心理健康教師 9816 人,覆蓋學校 6957 所,可專職心理教師才 758 人,覆蓋學校才 563 所。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是專門干這個的,而是順帶兼職,這就導致專業性不夠,水平參差不齊,也沒法好好給學生做心理諮詢輔導。

地位低、待遇不好、工作不好開展,這些也讓學校留不住優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好多中小學校里的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和醫院裡的心理、精神科醫生一樣,不被重視。跟其他學科教師比,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中小學地位低,職務晉陞、職稱評審都難。

還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反映,學校領導覺得不做學生心理問題普測就沒什麼問題,一測反而測出問題,就不支持心理教師工作。有些心理教師就跳槽去企業干人力資源之類的工作了。

呵護每個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是學校、家庭還有全社會的責任。所以,得實實在在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給學生創造好的學習、成長環境,從根本上減少心理問題出現;另一方面,得特別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靠他們給學生和家長普及心理知識,給學生做個性化心理諮詢服務,讓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您覺得怎麼才能解決這些問題,讓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得到更好的保障呢?您身邊有孩子遇到過心理健康方面的困擾嗎?大家一起聊聊!

內容來源:綜合 新京報 等媒體報道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