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兒子差2分考上清華,動用關係調出試卷,卷上11字讓其清醒


高考成績陸續出爐,考生和家長又要迎來緊張的志願填報環節。


總說「七分考三分報」,在孩子決定志願時,有沒有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為他報考?有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意見和興趣?


今天和大家講一個「差2分無緣清華,母親卻因試卷上11個字徹底清醒」的故事。


01


這個孩子的名字叫做——梁從誡


這個名字聽起來或許不是那麼地熟悉,但是他的爸媽,林徽因梁思成,你一定知道。



由於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清華大學建築系的教授,他們都希望兒子以後能夠子承父業,因此從小便培養兒子在建築方面的興趣。


隨著梁從誡慢慢長大,他學到的建築內容越來越多,再加上父母常常給他的諄諄教誨,梁從誡的成績一直都非常優秀。


高考時,林徽因讓梁從誡報考了清華大學。


可令人沒想到的是,梁從誡距離上清華的成績,竟還有2分之差。林徽因更不相信自己的兒子會落榜!


她請求複查試卷,可沒想到的是,梁從誡的分數並沒有錯。


她還在試卷中,看到了梁從誡寫下的11個大字: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


看著映入眼帘的這11個大字,林徽因如夢初醒:


原來,自己的兒子並不喜歡建築行業,一直以來是她和梁思成認為兒子喜歡而已!


一番自省過後,林徽因和梁思成決定支持梁從誡學習歷史,梁從誡也不負眾望,考入了北京大學歷史系。


北大畢業後,梁從誡還做出很多成績:


1954年,擔任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


1978年,創辦了《百科知識》及《知識分子》雜誌;


1993年,承辦中國成立最早的全國性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


2002年,被聘為北京市奧運的環境顧問。


憑藉著對歷史的熱愛,成就了梁從誡的一生。


02


一直都覺得,如果梁從誡最後考上了清華的土木系,他也會跳出土木系,奔向他最愛的歷史。


因為梁從誡能在試卷中寫下「我喜歡歷史」,足以證明在他骨子裡對歷史的熱愛太深了,對夢想的追求很太執著。


想告訴所有的孩子,如若我們有一天遇到了和梁從誡類似的經歷,請一定要繼續堅持自己的信仰和夢想。


進入的學校不理想,沒關係,我們可以選擇考研之路,朝著自己心儀的學校努力深造;


被迫選擇的專業不理想,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在大一努力考出專業高分,申請專業調換。


只要我們心中有夢想,並不懈地堅持追求,人生總會回到正軌,我們也終將活成最好的自己。


記得有一季的《中國詩詞大會》,站在總冠軍獎台上的是一位叫雷海為的37歲外賣員。


而當時和他爭奪冠亞軍的,是北大文學碩士、《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雙冠軍——彭敏


很多人都好奇,憑什麼外賣員能打敗北大碩士?


原因只有2個字:夢想。



雷海為在年輕時,看了一部由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俠客行》,從此便愛上了詩,翻進了詩詞的江湖,有了關於詩的夢想。


後來,他偶然在書店看到了李白的《俠客行》全詩,興奮地當場背了下來。


從那以後他常常去書店看書,看完了就回家默寫,忘了再回去看,就這樣默默地記憶背誦了800多首詩。


2008年雷海為成為了一名快遞小哥,白天和其他快遞員一樣送快遞,下班後其他人躺在床上玩手機,他卻選擇了讀詩。


2017年他成為了全職外賣小哥,送外賣的工作不比快遞輕鬆,但雷海為的外賣服口袋裡永遠都揣著《唐詩三百首》,只要有空就拿出來讀。


董卿在《中國詩詞大會》的現場,評價過雷海:


你所有在風吹雨打中的辛苦,你所有偷偷背下的詩句,在這一刻都綻放出格外奪目的光彩。


這正是雷海為堅持夢想,所綻放的奪目光彩呀!


所以,身處何地又何妨?


只要心中有夢,我們就一定能逆風飛揚,到達幸福的彼岸。


03


回到故事的主角梁從誡身上。


梁從誡是幸福的,因為他有著尊重他、理解他的家長。


然而,並非所有的孩子都有像林徽因和梁思成這樣清醒的家長。


前幾天,話題#被父母篡改高考志願該原諒嗎?#登上熱搜,講述了一位女孩被媽媽篡改了志願的故事。


按我當年的志願,可以去偏遠地區的985學英語、法學,但是我媽偷偷給我第一志願改成了個普通一本會計專業,按她的說法是會計好就業。


然而這個一本會計分太高,我沒被錄取,被調劑到了這個學校的一個二本法學專業。


當時報志願時,我媽還跳樓威脅我,不按她的報法,就跳樓自殺、爬窗戶,一想起這些就腦仁疼。


如今雖然我高考已經十年了,但每次想到我媽改我志願就非常難受,感覺人生軌跡完全改變了。


擁有更豐富的人生經驗的父母給出意見和建議,也未必沒有可取之處。


但如果只是純粹地以「為你好」的名義強行干涉,雙方沒有開誠布公的交流,也沒有耐心細緻的解釋,任何看上去「正確」的意見也很難讓孩子接受。


孩子的人生路,終究要自己走才不會悔。


在這過程中,或許會遭遇艱難險阻、坎坷崎嶇,但只要是自己選的,又有什麼關係呢?


即便遭遇碰壁後,他們也會明白:一個人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才是成長和成熟的標誌。


白岩松在談及高考時,也曾感慨道:


「有那麼多的學子和家庭,把夢想放在高考上,別破壞它。」



紀伯倫在《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中寫過: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我們的孩子,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是要飛向屬於他的海闊天空。


早些放手,對他而言,才是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