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高中數理化教得更難,但頂尖的科學家幾乎都是西方的?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東西方教育在專才和通才培養上存在差別。在中國,專才和通才從接受教育的起點就是合流的,中考、高考不斷淘汰跟不上進度的;而在西方,專才和通才培養則是分流的。

比如美國是12年義務教育,簡稱K12,也就是從1年級到12年級,屬於基礎教育,等同於我們的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初中和高中),著重於通才培養。

然後通過分流以後的高等教育,才著重針對其中優秀者進行專才培養。

事實上西方大學的理工科,在難度和強度上要大於絕大多數國內985、211大學。國內大學生的課程壓力,很多是來自於授課水平和課程設計的落後。

我不說美國,就說說「老大哥」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的理工科教材,有空去看看,就明顯比我們的要難一檔。反過來想想,如果學生都很笨,教材卻搞這麼難,人家該怎麼教啊?這很明顯就是專才教育。

美國大學的授課則更加註重「該怎麼教」,受學生歡迎的教師,能把難理解的知識點,講得通俗易懂。當然,這樣的教師,國內也有,但不多,很多就是按照授課計劃完成任務。

如果你在中九以上的985和兩財一貿以上的211讀過書,再去美國州立旗艦以上的大學或北美大學聯盟(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縮寫AAU)旗下的大學讀書。那將是對東西方高等教育最為直接的體驗。

能明顯體會到:中國大學教的數理化,在難度和強度上不能秒殺西方大學。

我們高中階段為了高考選拔,是偏向於教得難、考得難。但到了大學階段,這種優勢就不存在了,人家確實更善於化繁為簡,在大學階段,將更難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正因為這個原因,在人家的體系內容易出拔尖型人才。

目前來說,國內與西方差距較小的是工科,在某些領域已在伯仲之間,理科還是看人家車尾燈水平。

至於文科,國內實際上已被禁錮住了。某些人眼裡,文科等於中小學版的語文、歷史、地理、政治,再往上升級成大學版的語文、歷史、地理、政治。

事實上,社科人文的發展,決定了一個民族思想的深度和寬度,定義了科技發展的高度。而科技的不斷進步,反過來又推動社科人文的發展,兩者之間一定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十九、二十世紀的德國哲學大師和理論物理巨人星光璀璨交相輝映,就是這個道理。

需要相輔相成的領域,如果被設計成互相脫節的,那麼讀大學的旋律不會那麼美妙。

綜上:

中國的藍領其實要比外國的藍領來得聰明,為啥?從小學到高中,我們的教學質量是很OK的,教得難、考得難,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不說別的,大多數中國人都擅長心算。

這是我們興辦製造業的基礎,因為有聰明勤勞的產業工人。

但在高回報的高科技領域,我們總以模仿和克隆為主,為啥,我們工科還可以啊,有人才幹模仿和克隆。因為成體系的落後,模仿和克隆不了的,就只有被卡脖子了,一時半會兒,還真沒招。

主要原因就是:這些領域的頂尖人才,以及起支撐作用的基礎學科的頂尖人才幾乎都是西方的。這其實就是我們的高等教育沒家長們想像中的那麼強大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