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如何讓更多學生和家長接受職業教育?對於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大家期待全國兩會關注哪些話題?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進行了全國兩會期待調查,共有2002人參與。調查顯示,59.0%的受訪者表示同意自己的孩子讀職高或高職。對於職業教育的發展,53.7%的受訪者期待全國兩會關注加大對優秀技能人才的激勵力度。51.2%的受訪者期待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打通高級技工和工程師之間的發展通道。
近年來,我國中職、高職畢業生就業率分別超過95%和90%。高職畢業生就業率超過普通本科畢業生就業率,並不代表職業教育本身具備更強的招生吸引力。不少家長接受孩子上中職、高職,是因為孩子上不了普高,未達到普通本科院校錄取分數線。要提高中職、高職吸引力,不能滿足於讓中職、高職畢業生找到工作,而應該提高就業質量,拓寬技能人才的發展空間。不能讓技能人才的發展缺乏後勁,與高學歷人才的發展差距越拉越大,要建立有別於學術人才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讓優秀技能人才不再參照學術人才獲得職業發展。
對於職業院校畢業生的發展,社會輿論普遍將一名中職畢業生,通過上高職,讀本科,隨後攻讀研究生,甚至出國留學攻讀名校博士,稱為「逆襲」,但是這種「逆襲論」也隱含著對職業教育的偏見、歧視。職業院校畢業生的「逆襲」,並不能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而是會強化技能人才發展空間不如學術人才發展空間的意識。在學術人才看來再正常不過的成才發展路徑,對於職業院校畢業生來說,只有極少數才可能走通。
這是參照學術人才評價體系對技能人才進行評價帶來的問題。從表面上看,這可以給技能人才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其實,如果一味把技能人才納入到學術人才評價體系中,技能人才或許不佔什麼優勢。我國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打通職業教育的「學歷斷頭路」,取消了中職畢業生升學的比例限制,擴大了高職畢業生專升本的比例。但是,如果以學歷高低評價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得到的認可度還是低於學術人才。而且,這會導致職業院校以學歷為導向辦學,追求提升技能人才的學歷,偏離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定位,影響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進一步影響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
我國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已經明確把職業教育定位為與普通教育平等發展的類型教育。這扭轉了以前把職業教育作為低於普通教育一個層次的層次教育的定位,職業教育不再參照普通教育辦學,而要形成自身的類型教育特色。如果職業教育的定位一直是層次教育,參照普通教育辦學,那麼,職業教育無論怎麼發展,都無法獲得與普通教育平等的地位和空間,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要形成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特色,也就要求對技能人才的評價,不能僅參照學術人才評價體系,而是要形成自身的評價體系,評價要重點關注技能人才的技能以及實際崗位貢獻。建立這樣的評價體系,要讓技能人才擺脫「層次人才」的定位,變為「類型人才」,建立類型人才評價體系。這才能真正起到激勵技能人才的作用,也讓技能人才安於做技能人才,提高自身的職業滿意度。
建立這樣的人才評價體系,也就是在破除當前的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評價體系,建立基於能力與實際貢獻的重視能力的評價體系,推進社會從學歷社會轉向能力社會。這可以拓寬每個學生的成才選擇,從適合自己角度來選擇普通教育還是職業教育,成為學術人才還是技能人才,而不再把教育、人才等級化、層次化,按照層次、等級進行選擇。
文/熊丙奇
(北京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