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心理健康、推動社會融合,這個論壇在華師舉辦

1月13日,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華南師範大學主辦,由廣東省社會心理學會、華師心理學院和廣州大學教育學院三個單位聯合承辦的「2023粵港澳大灣區學術研討會——粵港澳大灣區社會融合探索論壇」在廣州舉辦。

開幕儀式由廣東省社會心理學會候任會長李愛梅主持,華南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李川江,廣東省社會心理學會會長張衛教授,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院長何先友教授,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會長陳仲謀醫生,中國社會心理學會會長佐斌教授,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余鴻純先後致辭。

上午的主旨報告由廣東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廣大教務處處長聶衍剛和廣東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中山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黃敏兒主持。

華師教授莫雷作題為「中國特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構建」的報告。莫雷強調了要高度重視心理不良狀態和心理不健康狀態的群體,還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思路,即要明確其目標任務、建立健全運行體制和工作模式、指定相關崗位培訓,積極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發展。

香港大學教授陳戰勝創新性地引入了道德化的概念解釋群體間的衝突現象和行為。他提出了三個改變緊張的群體衝突的建議,即改變物化的觀念、將對攻擊性行為的關注轉為對人的友善、尋找和平的解決方法。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前首席督學李少鋒作題為「促進學生精神健康及支持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香港經驗」的報告。李少鋒介紹了香港特區教育局在中、小學推行的相關措施,包括推動價值觀教育及多元的學生活動、推廣正向家長運動、為學生及家長增加「守門人」訓練 。

下午的主旨報告依次由廣東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華師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戴健林,廣東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深圳大學心理學院教授焦璨,廣東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惠青山主持。

香港大學教授陳友凱作題為「精神病『思覺失調』的早期干預:成效與未來發展方向」的報告。陳友凱結合了香港地區對思覺失調的治療經驗,討論了對於思覺失調提早發現,以及在疾病發病前期爭取得到有效的治療效果的一體化服務框架。

中山大學教授景懷斌作題為「心理學促進大灣區發展研究的行為公共政策路徑」的報告。景懷斌指出「公共政策與心理學的結合=行為公共政策」。粵港澳大灣區社會融合的兩大核心是制度的融合與人員的流動。報告還指出了制度-心理社會機制及其8種治理方式,以及提出了相應的推進行為公共政策研究的建議。

香港北角循道學校校長鄭家明強調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倡導學生快樂學習,重視學生後天的努力、個體的發展,分享了其以人為本、健康學習的治校理念。

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賈福軍作題為「對青少年抑鬱情緒的認知、問題與對策」的報告。賈福軍指出,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全球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抑鬱症成為當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一大威脅,並且抑鬱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家庭、學校、社會(社區)、醫院(醫生)四方應加強聯動。

閉幕式由廣東省社會心理學會秘書長路紅主持,由李愛梅致閉幕詞。

據介紹,本次活動旨在打造一流的粵港澳大灣區社會心理服務合作與交流平台,深入挖掘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成果,為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社會融合與發展提供科學專業、前瞻性的思路與觀念,聚焦於推動大灣區人民心理融合達成社會融合,從而不斷增強大灣區民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文|記者 陳亮 實習生 羅鈺涵

通訊員 付桂芳

圖丨活動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