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金榜 | 孩子反覆做錯題,粗心不是原因,不要忽略了背後真相

又出錯,同樣的題,你說說我給你講過多少遍了,你是不長腦子嗎?

前些時候和朋友去餐廳吃飯,吃飯期間聽到隔壁餐桌一位媽媽聲嘶力竭的指責正在做題的孩子粗心大意、反覆出現錯誤。

看似稀疏平常的一幕實則是現實生活中的常態,尤其是引起廣大家長的共鳴。每當家長問其原因時,孩子都說我太粗心了,對於這一說法,家長也深信不疑。

然而真的就是這樣嗎?九州金榜家庭教育的張素靜老師說:「如果簡單地把過錯歸結於粗心,就會掩蓋真正的原因,也讓孩子輕易原諒自己,忽視實質的問題,無法採取相應的彌補措施。」

那麼「粗心」的背後到底掩藏著什麼問題?

第一:知識不紮實

不少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明明平常都會做的題,可一旦到了考試就做錯,甚至大腦就一片空白。

這正是說明了,對知識點掌握的不牢固,表面上看似掌握了,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吸收。

第二:思維定式

思維定式也叫「慣性思維」,簡單來說,就是習慣用過去的經驗解決當下的問題,懶得思考、懶得動腦。

思維定式固然有其積極地一面,遇到熟悉的題目可以快速作答,但更多的是消極影響,看到熟悉的題目就不加思考和審題直接作答,結果往往是忽略了當下新問法而出現錯誤。

第三:不良的學習習慣

很多孩子仗著自己的聰明,做題時不寫步驟、不打草稿、甚至還不檢查,再加上心不在焉,對學習敷衍了事,做題只追求速度根本就不在乎質量。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明明很聰明,可就是很難拿高分的原因所在。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第一:深挖背後原因

有很多孩子存在這樣一種現象,自己獨立做題時不會做,但只要老師稍微加以點撥就立馬明白了,看似粗心,實際上是概念不清導致的。

這時就要緊抓細節不放手,深入挖掘根源,把相關知識串聯起來,徹底吃透知識點。

第二:仔細審題

有時家長就很疑惑,自己給孩子讀題分析時,孩子做的很順利,可一旦孩子自己獨立做時就不會。

這是因為孩子審題遇到了問題,尤其題目較長時,孩子就很不耐煩。這時就要培養孩子的審題意識。比如要慢讀,要細讀,一邊讀,一邊思考,同時把重要的信息記錄下來,或者是劃線做記錄。

第三:做好檢查的準備

很多孩子比較自負,或者是態度敷衍了事,做完就結束了,從來不檢查題目,導致本不該出錯的題目出現問題。

無論對自己做的題目是否有信心,都要養成做完檢查的習慣。比如根據自己已有的經驗,結合本題的結果,判斷一下結果的合理性等。

伏爾泰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粗心就像這粒讓人感到疲憊沙子一樣。所以找到正確的方法磕出這粒「沙」,粗心將徹底遠離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圖片為網路圖片,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