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雲區新農村小學打造「同頻共振」家校共育模式


密雲區新農村小學,一場別開生面的「走進普通勞動者」活動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這堂課的特殊教師是一位普通的機場擺渡車司機,也是一位家長,為孩子們展示了勞動者的職業素養和責任擔當。這不僅是一堂生動的課堂,更是學校家校共育計劃中的一環。

背景:新農村小學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創新舉措:多彩家長大講堂,讓教育走向社會

學校通過「多彩家長大講堂」系列活動,讓不同崗位、地域、文化背景的家長走進學校、課堂,成為孩子們的「合伙人」。這一系列活動旨在讓百行家長進入課堂,為學生打開成長之門。每學期初,學校召開家長會,解讀學校教育計劃,發布家長大講堂工作方案,引導家長結合自身優長參與大講堂。目前,已經開展了九期129場,涵蓋了不同領域的家長分享。


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學生在不同大講堂中有了明顯的成長。家長們的參與不僅讓學校與家庭的距離縮短,也讓教育理念在家庭中得到共鳴。學生、家長、學校逐步形成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家長成為學生教育的「合伙人」,學生也成為學校發展的「代言人」。

案例:普通勞動者的教育之旅

在一次「走進普通勞動者」的大講堂中,一位普通機場擺渡車司機,也是學生的家長,成為特殊的教育者。他用自編的兒歌和親身經歷向學生們展示了勞動者的精神風貌,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勞動的光榮。這一場景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們更加珍惜每一份幸福生活。


通過家校共育計劃的推進,新農村小學實現了家校同頻共振,形成了學生、家長、學校共同成長的良好局面。每一次大講堂都讓學生得到新的啟發,家長與學校的距離更進一步。這一模式不僅在學生心中播下了成長的種子,也為其他學校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在新農村小學,學生們不僅在課堂上學到知識,更通過家校共育,了解社會、拓展視野,成為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