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知識分子回憶:
我是1958年生人,1977年恢復高考,我當時在工廠。
我沒想過去高考,是廠子里一位老大姐說,咱們廠那麼多小年輕去報名,你又不比他們差,幹嘛不去?報名又不要錢。
我聽了這話才起了念頭,第一年連教材都找不到,別的科目還好,因為數學才考了20多分,沒考上大學。事後想來也很幸運,因為如果再多考一些分,考上了也不會是什麼好大學。
1978年,我重點複習的就是數學,這次考了20多分,進了我們省最好的大學歷史系。本來我中學都沒學過歷史,只不過因為語文不夠80分,所以不能選擇中文系,只能報歷史系而已。
據說我們大學是全中國第一個實行學分制的。
我記得大概是修滿一百二十五分就可以畢業了,這一百二十五分里必修課起碼佔了一百一十五分。
雖然我最初不怎麼喜歡歷史,但考試還可以,也蠻愛學習的,不知不覺,沒到畢業學分就已經滿了。
我們班加上後轉來的同學,一共六十四個人,有五個同學學分滿了可以提前畢業:一個是從武漢大學轉來的,他帶過來的學分多;另外兩個是外語免修,一下就免掉了十六個學分;還有個是七七級團支部書記,休學半年正好落到了我們班上。
我們五個人就一起去要求提前畢業。
當時校領導說這是新生事物,他要支持我們,但是又怕找麻煩,就讓我們寫個保證書,即使分配以後不滿意,也不再回學校再待半年。
五位同學中,我年齡最小,如果有人分配到本市以外地方的話,很可能就是我。
我不願意去外地,但是我想工作。高考前我在工廠拿著學徒工資,雖然很少,但是也有十四五塊,完全夠我一個人生活,可是上大學之後我就沒有工資了。
因為我家是市裡的,又拿不到助學金,所以我那時候很想工作。
我又想工作又不想離開本市,後來考慮後,還是放棄了提前畢業。
但我畢業論文已經寫完,其他同學都還沒開始寫,我那時候真是沒什麼事可幹了。
後來也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就決定考研究生。
我喜歡文學,本來想考中文系,但是當年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不招生,我就選擇考近現代史。那是歷史系所有專業里專業課考得最全的,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古代漢語等都考。
我想這就相當於複習,萬一考不上,工作時會用得著。結果,一考又考上了。
當時同學間經常開玩笑說,我們學歷史是「歷史的誤會」,第一我們以前從沒學過歷史,第二我們對歷史也沒有興趣。那時候最要緊的是考大學離開工廠,至於考了大學後要幹什麼,其實真不知道。
我對歷史一直沒有很喜歡,四十多歲之後才坦然,不是開始喜歡上了,而是覺得我做別的也實在是做不了。
研究生畢業了,看到人家都找到工作,我就跟導師講,老師,我要去找工作了。
老師很詫異:你找什麼工作,我們都決定留你下來了!
於是我畢業就順利留在大學當老師了。
年輕時還想像過不讀大學,或者不讀歷史系,不讀研究生,自己能做些什麼,會不會 有更大的出息。我當年的車間工友好多都是40多歲就下崗,成了時代的犧牲品,我這稀里糊塗的已經混成了最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