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由廣東醫科大學和東莞理工學院聯手推出的聯合學位人才培養招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招進來的學生將如何培養?日前,廣東醫科大學、東莞理工學院兩校聯合召開了「松山湖醫工融合創新中心暨聯合學位人才培養工作」研討會。
據悉,2022年3月,廣東醫科大學和東莞理工學院全面深化戰略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在生物醫藥和理工領域的優勢,啟動共建「松山湖醫工融合創新中心」「醫工融合聯合創新學院」,攜手探索「新醫科」+「新工科」。二十個月以來,兩校瞄準醫工交叉融合學科前沿,攜手在康復輔助器具、智能醫藥與健康、生物力學、新型生物材料等領域開展醫工融合深度合作,通過校際學科專業交叉,在醫工融合領域大力推動了「科學研究新機制、人才培養新模式、產教融合新探索」。
會上,廣東醫科大學副校長曾志嶸表示,希望兩校以此次推進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合作與交流,加快探索醫工融合有組織創新的開放合作機制,加快創新校際聯合學位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推進跨專業、跨學科、跨學院、跨學校、跨校企的醫工融合課程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政、校、校、企四方資源整合和三導師制創新,兩校進一步對醫工融合創新中心和聯合學位培養項目給予政策、經費、人才、平台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進程的總結創新和宣傳動員,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更多的政府、行業、企業了解和關注。
研討會上,兩校聯合學士學位項目相關學院的院長及專業負責人就項目進展情況進行了彙報。「藥學+化學」,「藥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和「電子信息工程+智能醫學工程」三個聯合學士學位項目今年首屆招生180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作為兩校合作的重大教育改革項目,相關二級學院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在培養方案設計、課程共建計劃、校企三導師制度建設等方面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充分的準備。
東莞理工學院副校長徐勇軍表示,松山湖醫工融合創新中心是東莞市重點建設項目,要將創新中心與人才聯合培養緊密融合,認真做好聯合學士學位項目的人才培養方案,要創新探索課程共建與開發的機制,對雙方共建課程投入更多精力,尤其是醫工融合實踐環節的創新尤為重要。「東莞理工學院將全力支持兩個平台的建設,爭取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辦出影響力。」
據介紹,目前,兩校共規划了2300平方米的場地作為中心運行的載體,每年投入不少於600萬元支持創新中心建設。兩校還各拿出25個編製崗位,用於醫工融合聯合創新學院和松山湖醫工融合創新中心的實體化運作。接下來,中心將繼續加快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工程中心和醫療健康機器人實驗室等科研平台建設,繼續加大力度聘請優秀科研團隊入駐,並為科研人員提供更加完善的科研條件和產品應用轉化服務。
文|記者 孫唯 通訊員 周圓圖|廣東醫科大學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甘卓然
校對 | 馬曼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