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記者 張恆
大學校園能否向社會開放?公眾的呼聲不斷高漲,對外開放的高校卻不見增多。
頂端新聞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他認為,大學校門的開閉有很強的象徵意義。如果大門是關閉的,很難想像大學的思想是開放的、觀念是包容的。
我是既得利益者
但我支持大學校園開放
頂端新聞:你認為大學校園是否應該向社會開放?
馬亮:我非常支持大學校園向社會開放,雖然我本人是既得利益者。毫無疑問,很多人,特別是高校的師生和管理人員會認為,大學封閉式管理有利於學校資源更好地向校內傾斜。
但是從大學自身的功能和社會定位來看,非常有必要向社會開放,這也是全球主流高校普遍的做法,中國不應該有特殊性。
頂端新聞:目前大學普遍封閉的原因有哪些?
馬亮:很多大學延續了疫情防控期間的封閉式管理,但目前並非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
如果說今年上半年一些高校還沒有開放,可能與疫情防控相關,但從下半年來看,疫情防控的需要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全國的人員流動乃至跨境流動,都基本上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所以,大學封閉式管理,主要原因可能是為了方便校園管理。相對於開放來講,封閉是更容易管理的,因為開放就會帶來校外人員的流入,包括對校園資源的佔用,對學生安全的威脅,帶來廣告和商業活動等。如果開放式管理,高校需要投入成本、協調相關秩序、確保師生的安全。所以毫無疑問,從高校管理的便利性來講,封閉比開放更可取。
頂端新聞:呼籲大學開放的聲音很多,公眾的需求也很多,大學是否有相應的公共屬性?
馬亮: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大學本身的定位就應該是公共場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大學一方面需要保障校內的科研、教學和管理,但是另一方面也發揮著如何為中學、小學的學生提供了解高等教育的窗口、如何去讓校外人員參與相關的交流、如何去為周邊的居民提供文體健身場所等公共職能。
所以我認為,大學不應該為了自身利益,而犧牲了其所應承載的社會屬性和價值。
如果大學校門關閉
很難想像它的思想是開放的
頂端新聞:如何兼顧校內利益和社會價值?
馬亮:實際上有一些容易操作的辦法。比如,很多大學會擔心校園食堂供不應求,或考慮到對學生的津補貼,如果校外人員用餐,可能會擾亂用餐秩序。其實可以採取分區管理的方式,例如在大學生餐廳只允許使用專門的就餐卡,在對外開放的餐廳可以自由就餐。包括在校園的管理方面,大門可以打開,但是辦公室、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室則可以採取門禁、人臉識別等方式管理。
所以開放不是說全面的開放、完全的開放,而是說怎樣進行有序的開放。常規的門禁等技術,就可以平衡安全和可及的矛盾,我覺得這方面的基礎條件足夠使用。
頂端新聞:有人認為,大學禁閉大門,與「開放包容」的治學理念不匹配。你怎麼看?
馬亮:大學的開放和包容,一方面反映在思想、觀念、價值上,另一方面反映在有形的制度安排、有形的建築物上。如果大學的大門是關閉的,很難想像它的思想是開放的,觀念是包容的。大門的開閉,實際上有很強的象徵意義。
頂端新聞:從校園安全的角度來說呢?
馬亮:這方面的擔憂其實是過慮了。疫情防控之前,大學校園就是開放的。如果那時候開放帶來了安全隱患,應該在疫情防控前就關掉,並不是疫情防控之後安全問題更嚴重了。
其次,大學生普遍是成年人,如果把他們繼續放在溫室大棚里呵護,將來他們怎麼走向社會?所以應該參考社區、寫字樓的管理方式,把他們作為成年人來管理。
當然,需要在保證大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開放。大學校園的攝像頭無處不在,進出門禁刷卡等,這方面的安全保障技術是完全到位的。其實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下,恰恰有利於大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做好進入社會的準備。如果把他們放到銅牆鐵壁的校園內,看起來更安全了,但是他們終歸有一天要走向社會。到那時,怎麼樣讓他們做好準備呢?
大學開放
需要教育主管部門重視和推動
頂端新聞:應當如何推動大學校園開放?
馬亮:目前來看,大學管理的自主性很強,其實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完全可以去推動。比如按照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回應,廣東的高校應該會陸續開放,上海市可能也會有學校採取不同的方式開放。相對來講,可能北京市的高校更加保守,很少有高校真正開放。
我認為,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重視這個問題。中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首先要向世界一流大學看齊。特別是在一些基本問題上,要和世界一流大學保持一致。
如果我們的大學採取封閉式管理,需要各種審批才能進入校園,將來的學術交流,特別是國際學術交流,會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進而影響我國大學的聲譽。所以特別希望教育主管部門能夠重視這個問題,制定相關的制度去推動解決。
頂端新聞:你有哪些可以實際操作的做法建議?
馬亮:有必要首先推動大學之間相互流動起來。在校師生數據可以共享,在大學工作或學習的人,實現從A大學自由進入B大學,我認為這是非常可行的。
對於大學校園的開放,目前的高校多是默認或者說首選封閉式管理。但是我覺得恰恰應該反過來,也就是說,應該默認或者說首選大學是開放的,如果哪個大學想要封閉式管理,或者採取一定的管控手段,應該提出足夠充分合理的理由進行申請,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審批。或者召開校內校外的協商探討,再制定相關的政策。
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大學的公共屬性、大學所追求的公共價值,而不是說大學想關就關,想開就開。一些政府大院、城市公園都拆牆開放了,大學更應該有開放的姿態。
我個人在持續關注這個問題,也在嘗試構建一個資料庫,去追蹤和監測全國主要高校。監測各高校有沒有開放、以什麼形式開放、什麼時候開放、開放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等。希望將來能夠推出來,做一個警示。
(圖片來自人大、北大、清華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