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15年崢嶸歲月,廣東科學中心接下來將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熟悉的廣東科學中心會迎來哪些改變?南方+記者專訪了廣東科學中心主任盧金貴。
南方+:走向下一個五年,廣東科學中心要實現怎樣的高質量發展?
盧金貴:廣東科學中心將堅持科普教育、科技成果展示、學術交流和科普旅遊四大功能全面均衡發展,到2025年,把科學中心建設得更為親民、更富智慧、更具包容、更有特色、更加美麗,場館服務、展覽展示、教育活動、科普研究、信息化建設、國際交流和人才隊伍等方面的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示範引領作用明顯增強,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打造全民終身學習科普教育陣地。建立常態化更新機制,保障場館常展常新,多渠道投入新增主題展館建設,定期推出臨展,形成一批理念超前、內涵豐富的展教資源,創新多元科普教育活動,成為引領行業發展,面向全民開展終身教育的科普陣地。
——打造廣東科技創新成果展示窗口。加強廣東科技創新成果展示,促進科技資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轉化合作,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培植創新文化,成為廣東展示高新科學技術和創新成果的重要平台窗口。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科普研發高地。發揮身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緣優勢,加強科技館專業能力建設,完善自主研發體系,深入開展科普學術研究和技術攻關,形成多功能、研究型、專業化的發展格局,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普展覽研發和自主創新的策源地,為全球科技館建設運營和科普策展模式輸出中國方案。
——打造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平台。深化國際交流和「一帶一路」合作,推動科普資源共建共享,成為國內科普資源「走出去」、國外優秀科普資源「引進來」的「南大門」,向世界展示我國科技成就和創新文化的重要窗口。
——打造大眾喜愛的科普旅遊勝地。對標國家5A級旅遊景區創建標準,全面提升科普服務能力,優化場館旅遊資源和環境,滿足公眾不同層次科技文化需求,打造成為華南地區科技文化旅遊亮麗名片。
高質量發展進程中,我們努力打造一個立足廣東、面向世界和未來,兼具現代化、人文化和智慧化的國際綜合型科學中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和廣東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支撐和力量。
南方+:作為全球最大的科學中心,未來的廣東科學中心如何更智慧、更有特色?
盧金貴:我們要把握時代要求和潮流趨勢,促進場館業態和空間形態、信息生態的高度融合,建成人物結合、人人結合和人機結合的智慧生態系統,樹立高效、便捷和智慧的現代化場館形象。
比如,要聯通「信息孤島」,以最新的移動通信技術和數字體驗為核心,提升場館票務、導覽和安全服務。將智能化、數字化落實到場館內各領域,包括將遊客身份識別應用於場館票務、出入過閘;將最新移動通信技術和增強現實技術(AR)及虛擬現實技術(VR)應用於地圖導覽、線上觀展、線上虛擬體驗;將智能、可視化技術應用於安全監管等,給整個科學中心裝上「智慧大腦」。
同時,把握戰略機遇和區域優勢,打造灣區科創展示窗口;兼顧硬軟實力齊發展,構建中心特色科研體系;把握公益屬性和市場需求,探索科普產業模式;引育並舉,以「善彈鋼琴」的智慧促進中心協調發展,打造成為富有灣區地域特色、廣東先發特色和科普研究特色的科學中心。緊貼市場探索科普文化產業模式,打造中心知識產權形象、研發科普文創產品、搭建科普產業服務平台,努力創造出更多滿足公眾需求的科普產品和服務,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南方+:如何讓科學中心更「接地氣」,讓民眾更能獲益?
盧金貴:我們要加快常設展館和影院更新,完成「飛天之夢」「兒童天地」「實驗與發現」等常設主題館的更新改造,在形式上增加體驗互動性,在內容上增強知識趣味性,大力提升公眾對科學展覽和科普影片的興趣,滿足公眾科學技術知識更新迭代需求。同時,要加強科普巡展研發和推廣,加大優質臨展引進力度。
要多形式開展科普活動提升影響力,加強教育資源開發利用,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年齡的公眾開發有針對性和吸引力的科教內容,擴大覆蓋面,強化科學中心全民終身教育科普陣地作用;圍繞公眾需求,線上線下、館內館外相結合開展多元科普品牌活動;結合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科技進步月等,舉辦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廣東科普嘉年華、廣東省創意機器人大賽等重大品牌活動,發揮品牌活動的引領作用;開展科普五進、歡樂科普行、科學伴我行、「珠江科學大講堂」等特色品牌活動,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普文化氛圍。
同時,依託已有展教資源,加強與教育部門、機構合作,整合外部研學資源,開發不同主題、能規模化開展研學活動的路線,打造一批兼具場館特色並符合公眾需求的研學精品項目。
優化場館服務也要持續推進,對標5A景區標準完善各項服務設施,強化以人為本的場館服務理念,規範展廳輔導員講解流程,提升講解水平和技巧,針對不同人群,增設個性化講解、外語和手語講解服務等,用有溫度的服務贏得觀眾更高的滿意度。不斷完善公共交通配套,豐富場館對外遊客餐廳的飲食品類,升級住宿和零售配套服務設施,滿足遊客多樣化需求。
相關閱讀:
今天,廣東科學中心15歲了
【作者】 鍾哲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