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春秋》)
改變一、以課程為中心育人
實例:筆者曾開設《旅遊與文化》選修課程,從民族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等方面設計,運用視頻、圖片等直觀教學素材,融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很受學生歡迎。學生既獲得了旅遊與文化的感性認識,又感悟和思考中華優秀文化的豐富內涵,慢慢浸潤著文化自信。
結論: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課堂是育德的主渠道,與課程教學自然結合的德育是最基本的德育。
改變二、以文化為支點育人
實例:每年,給新生講一次校史文化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主題、蜀都中學光榮的創辦歷史和時代傳承的內容,文化牆體現的偉大紅岩精神,學校文化是學校特色和歷史積澱的反映,以物可載德,以物可育德。
結論:學校文化系統,對學生思想品德養成和共同價值觀塑造,既具有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又具備持久深遠的影響功能。
改變三、以實踐為途徑育人
實例:學生幹部志願服務隊,是學校實踐教育的一支骨幹隊伍,三月學雷鋒、清明節掃墓、國慶節為社區升國旗等等,都有他們的身影。培養他們學習知識、熱愛勞動,更是培養了家國情懷、擔當精神。
結論:學思結合、知行並重,實踐育人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4、以禮儀為重點育人
實例:禮儀教育,從學生儀錶著裝開始,從規範學生髮型著手。先後經歷過老師提著剪刀站在校門口、周一統一檢查處理等措施,實行慢德育後,轉變思路,選取本校男女學生中的標準髮型,製作中學生標準髮型圖,張貼在各班教室,讓全校學生學有標準,標準具體,效果遠超以往。
結論:禮儀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點,教育要走向內化自律。
5、以制度為保障育人
實例:學校「兩操」比賽之前,體育老師很忙,班主任很慌,學生很累。於是,組織班主任參加隊列組織訓練,由體育老師主訓,教會班主任們基本的隊列訓練口令、基本的隊型編排能力,班主任們學到了一些專業本領,訓練起班級來得心應手,那一屆的「兩操」比賽,整體水平有明顯的提高。
結論:豐富、創新德育培訓制度,不斷提高育人水平。
6、以家校、社會形成合力育人
實例:學校校友會會長,創辦了一家蜂業有限公司,為回報母校,支持教育,成立了「學業甜蜜獎」,每年在開學初和高三「二診」後,給學校優秀學弟學妹頒獎,獎品有意思的是;蜂蜜按照克數分別是「985」和「211」兩款。同學們拿到獎品,不僅物質甜蜜、更是精神愉悅、心理激動。學校也贈送他「青藍冰水」牌匾,鼓勵學生超過老師。
結論:學校要善於整合家庭和社會各種教育力量,形成正向教育合力,發揮育人整體效益。
環境變了,事物的性質也變了。
改變是為了撥正、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