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教師節的特別禮物 音樂研究員帶你走近音樂教育家賀綠汀

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玉紅)今年是賀綠汀誕辰120周年。9月10日,在徐匯區政府內向大眾開放了一場名為《抱誠守真 下自成蹊——音樂教育家賀綠汀》的講座活動,上海音樂學院研究員韓斌向市民講述人民音樂家賀綠汀作為「教育者」的一生。這也是《抱真·紀念賀綠汀誕辰120周年特展》的主題系列講座之一。

圖說:上音學生表演賀綠汀的經典作品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韓斌從賀綠汀的人生經歷切入,賀綠汀原名賀楷,號抱真,1903年出生在湖南邵陽市東鄉(今邵東市)羅浮嶺馬王塘的一戶農家。在三哥賀培真進步思想影響下,他走上革命道路,於1926年10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1年,賀綠汀考入當時中國最高音樂學府——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攻讀音樂理論作曲和鋼琴。1934年以《牧童短笛》《搖籃曲》獲俄羅斯著名作曲家、鋼琴家亞歷山大·齊爾品舉辦的「徵求中國風味鋼琴曲」第一獎和名譽二獎,從此被世界樂壇所矚目。《牧童短笛》用西洋樂器鋼琴模仿了中國樂器竹笛,是第一首完全成熟的中國鋼琴曲,至今仍然是優秀的中國鋼琴曲之一,對中國鋼琴曲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抗日戰爭爆發後,賀綠汀滿腔熱情地投入抗日救亡運,先後加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劇一隊、中國電影製片廠,出任「中國合唱團」總幹事、育才學校音樂組主任等職務。1937年,他在山西臨汾創作《游擊隊歌》,極大地鼓舞全國軍民抗日鬥志。

新中國成立後,賀綠汀以滿腔熱情投入工作,擔任上海音樂學院第一任院長。1954年,上音創設了民族音樂研究室,1956年創建了民族音樂系,設立了民族樂隊指導、民族樂器、民族音樂理論等三個專業。蜚聲中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絲弦五重奏等就是在持續而嚴格的訓練中產生的。1950年他開辦了「少年班」,接著又創辦了音樂附中和音樂附小,逐漸形成一條龍音樂教育培養體制。

現場,韓斌展示了一張像素不高的黑白照片,記錄下了《梁山伯與祝英台》誕生前的一個瞬間:作者何占豪陳鋼正與時任上音黨委書記孟波、院長丁善德討論曲目創作。1959年,在上音集中精兵強將著力音樂民族化道路的實踐,以當時還是學生的何占豪、陳鋼為主力,加上丁善德、劉品等專家的無私奉獻,最終打磨出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由當年還是本科生的俞麗拿首演,在1960年5月的第一屆「上海之春」上作公開首演,引起轟動,並成為了中國音樂的標誌性符號。

圖說:音樂研究員帶你走近音樂教育家賀綠汀

作為作曲家的賀綠汀有豐富的感受力。賀綠汀曾說,「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必須有極其敏銳的感覺,對於客觀的現實所給予的一切刺激,必須能有極其迅速而正確的反應;他的感情必須極其熱烈豐富,對於一切事情的分析觀察,必須極其正確精密而具有超人的理解力,不惟對當時社會政治情況有深入的認識,而且其本人的社會生活亦須豐富,然後他的作品不至於空虛。除此以外,他必須有成熟的技巧,超人的組織力,然後可以滿意地創造出他的藝術品來。」

作為教育家的賀綠汀,韓斌特別突出了「民族性」一詞。在賀老的教育理念中,他始終把我國民間所包含音樂素材放在重要地位,強調這是中國音樂能得以長久發展,取之不盡的珍貴寶庫。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為何能成為經典?韓斌表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中包含的中華民族元素。這也引領中國的音樂家們重視民族性和民族元素,打造出更多有中國氣質的音樂作品。

講座期間,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們帶來的中阮獨奏《四季歌》、小提琴獨奏 《搖籃曲》、男生獨唱《游擊隊歌》《嘉陵江上》等精彩演出,向老院長致敬。

另悉,《抱真·紀念賀綠汀誕辰120周年特展》正在百代小樓展出,從多維度展現了賀綠汀的傳奇人生,展出了賀老各時期唱片、樂譜、著作等珍貴展品,穿插了多處極富趣味性的互動挑戰環節與富有年代感的影像資料。特展將持續至2023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