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400元生活費,多100就是攀比」,暴露中國父母最窒息的一面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今年四月份,一則提問登上了熱搜:大學生一個月400生活費夠嗎?有一名在上海讀書的大學生,父母每個月只給它400元生活費,這讓他感到非常苦惱。

難以想像,2023年的大學生一個月400元是怎麼生活的?

而在大學生的這些艱難背後,也隱藏著中國父母令人窒息的金錢觀。

一個月生活費400,多要100就是攀比

在上海讀醫學專業的李鑫(化名)是一個勤奮努力的學生,學習方面他非常用功,成績也很好,但是生活方面一直讓他很苦惱。

父母每個月只給他400元的生活費,這對於在這個繁華都市生活的李鑫來說,幾乎是一種折磨。

剋扣孩子生活費

李鑫的學業非常繁忙,醫學專業的課程和實習佔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根本沒有時間去兼職賺取額外的收入。

他每天都過著拚命學習和勤儉節約的生活,但他的生活費卻仍然非常有限。

有時候,李鑫想要多要一點生活費,以便能夠和同學們一起出去社交或參加一些活動。

然而,每當他向父母提出這個請求時,他們總是認為他要求更多生活費是一種攀比的觀念。

李鑫感到非常無奈和困惑,他並不是要攀比,而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社交機會,與同齡人建立深厚的友誼。

因為生活費有限,李鑫逐漸不敢和同學們一起出去社交。

熱搜截圖

他擔心自己的經濟狀況會暴露出來,擔心自己無法支付和別人一樣的消費,進而被嘲笑或看不起。這讓他感到自卑和羞愧,逐漸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

從小到大,李鑫從未買過貴的東西,也沒有享受過奢侈的生活。他羨慕身邊的同學們可以自由購物、外出旅行,而自己卻被限制在一個狹小的經濟圈子裡。

這讓他感到非常苦惱和窒息,他渴望能夠體驗一些平凡的快樂,而不是被經濟壓力所束縛。

出賣身體換取生活費

事實上,有這種壓力的,絕非李鑫一人。甚至有極端者,為了更多的生活費,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楊娟是一個聰明勤奮的女生,她不僅學習刻苦努力,而且長得也很漂亮。

她來自一個並不富裕但也不貧窮的家庭,當她考上省會的大學時,她和家人都感到非常驕傲和高興。

然而,楊娟的父母每個月只給她500元的生活費,這點錢對於在這樣一個繁華城市生活的她來說顯然不夠。

為了彌補這個缺口,楊娟在課餘時間決定去一家便利店找一份兼職工作。

網友評論截圖

在便利店工作的一天,楊娟遇到了一位中年男子,名叫李睿。

李睿給人一種自信而優雅的感覺,他與楊娟聊得很投機,兩人逐漸建立了一種特別的關係。李睿知道楊娟的經濟困境,他開始主動關心和照顧她。

然而,某天,李睿提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要求。他向楊娟提出包養她的想法,條件是每個月要和她開兩次房。

楊娟陷入了猶豫和糾結之中,她知道這可能是一種不正常的交往方式,但同時,她也需要有人可以解決她的經濟問題。

最終,面對金錢的誘惑,楊娟做出了一個決定,她答應了李睿的提議。

從那以後,楊娟的生活變得輕鬆了許多。有了這些錢她可以不再為生活費的擔憂而煩惱,可以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學習中。

她開始享受這種經濟上的解脫,覺得自己重新獲得了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父母管控孩子生活費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娟開始逐漸意識到這種生活方式的不正常和不健康。

雖然金錢給了她經濟上的安全感,但她開始感到內心的空虛和失落。她明白,這並不是她真正追求的幸福和滿足。

在萬般痛苦之下,楊娟決定將自己的遭遇說給父母聽。

誰知,當楊娟向父母坦誠相告時,他們的反應令她感到窒息。父親怒氣沖沖地指責她沒有好好利用所給的生活費,認為她沒有節約和管理好自己的經濟。

母親則冷笑著說她只是因為貪圖享受才會做出那樣的選擇,根本沒有為家庭考慮。

父母的訓斥讓楊娟心如刀絞。她原本期待能夠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卻收到了冷漠和責備。

他們的言辭讓她感到自己毫無價值,只是一個給他們增添負擔的存在。她不禁開始懷疑自己的家庭,以及她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意義。

由於內心的焦慮和罪惡感的困擾,楊娟的學習成績開始下降。她無法集中注意力,經常心不在焉。她曾經是一個優秀的學生,但現在卻陷入了掛科的惡性循環。

女大學生在網路上找「乾爹」

最終,當畢業的時候,楊娟因為掛科太多而沒有拿到畢業證。這是她內心最大的打擊。

她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選擇導致了她在學業上的失敗,這讓她感到沮喪和絕望。而在這背後,也是因為中國式父母窒息的金錢觀,最終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中國父母的金錢觀該調整了

應該培養子女正確的價值觀和財務管理意識,的確是父母的責任。

但培養正確的財務管理意識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父母可以通過討論家庭預算、理財規劃和儲蓄等方式,讓子女了解金錢的用途和管理方法。

同時,父母也可以教育子女要珍惜勞動成果,不依賴他人的贊助和資助,鼓勵他們通過努力工作來實現自己的經濟獨立。

但在子女尚未有完全獨立能力、尤其是學業尚未完成之時,父母也應當給予他們日常必要的生活費。

至於這些生活費到底是多少,應當根據實際情況、而不是出自父母的一己之見,去決定。

事實上,在金錢上的過於大方和過於吝嗇,都絕不是父母給予孩子的正確的金錢觀念。量入為出、適度經營,才是真正正確的金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