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件的發生,往往來的靜默
前段時間,學校的年級主任處理了一起突發事件。
早讀期間,一名八年級的學生敲響了班主任辦公室的門。
那名學生『神情恍然,面露為難』。
在老師的詢問下,她才吞吞吐吐的說明了來意:
「 老師,你去班上看看張雅琳吧,她好像不舒服 」
「 剛在班上不還好好的嗎,具體怎麼回事?」
「 她……她說她早上吃了40多粒葯…… 」
……
沒有徵兆,沒有來由,八年級的小女生因為一時興起,在所有人都不知情的情況下吞掉了醫生給她開的半瓶葯。
『 半瓶大概有40多粒葯吧 ,具體我沒數…… 』
『 我不知道,也沒有想其他,就是覺得心裡煩,所以就一下把葯都吃了。』
『 老師,我是不是做錯了。 』
……
小姑娘有抑鬱症,同學不知道。
家長怕別人知道會覺得孩子不正常,所以學校和老師也不知道。
『 孩子得抑鬱,別人肯定說是家長不會教 』
『 別人知道了說你神經病 』
『不能說,知道了嗎?不能說』
⇔
再加上作為「 過來人」的 家長們,面對此類事件,總會有一些經驗之談,畢竟 ➠
『 矯情是他們這個年齡的通病』
『 都是慣出來的,我看也沒有那麼嚴重』
但無法給予的理解
背後只會是更大的深淵
很多悲劇的發生,往往只是來自一句「我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嚴重 」
「被迫的靜默」,又何嘗不是造成悲哀的原因
關注孩子心理健康,不容大意
由於同班同學的警覺與報告及時,張同學被及時送往醫院洗胃,最終沒有造成什麼不可挽回的後果。
在接受了專業的心理輔導之後,大家也漸漸明白了癥結所在。
父母的爭吵、陪伴的缺失、成績的下滑、弟弟出生後所感受到的巨大的心理落差……
都化作一層一層的壓力緊緊的包裹在女孩兒的身上,壓的她喘不過氣來。
大人意識不到的問題,彼時化作了刺向孩子的尖刀
甚至讓她在敞開心扉後,仍對心理醫生說出了那句讓媽媽放棄她的話……
萬幸的是,在張媽媽辭職後專門的陪伴下,張雅琳的情況也漸漸好了起來。
但張雅琳的故事,只是一個結局比較好的案例。
電視新聞里所不曾報道過的,是更多的孩子都因抑鬱失去了生命。
善於溝通,學會陪伴,用愛溫暖
容易抑鬱的人,往往內心更柔軟,更敏感。他們有著更多的思考與迷茫。
不知道來路、找不到自己、看不見未來、對生活提不起興趣,一不小心就會陷入自我懷疑,自我厭棄。
而這些往往不會在外在表現出來
特別是處於中學時期的青少年。
從自我意識的發展角度來看,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思考開始更有深度,感情變得更細膩,情緒反應更強烈。
他們渴望獨立又懼怕孤獨,富有個性卻又希望被他人理解。安全感的需要,促使他們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所以這個時期,家人的關懷與理解與陪伴對於他們來說就顯得更為重要。
溝通與傾聽是建立理解的橋樑
適當的親子活動是促進相互理解的樞紐
所以,不要「吝嗇」你的愛與耐心,或許你的孩子就在對面等著你。
: 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刪
:文中所出現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