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粽子不倒翁」、艾草香丸……博物館的端午體驗活動豐富多彩

交匯點訊 6月22日是端午節,江蘇各大博物館推出了與端午民俗相關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市民獻上假日文化大餐。

民俗遇上科技,帶來別樣趣味。徐州博物館舉辦的端午節青少年特別體驗活動,讓孩子們製作「粽子不倒翁」。不過,這並不是真實的粽子,而是粽子形狀的不倒翁。徐州博物館青少年科技研學志願者姜璐先講述了不倒翁的力學原理,然後讓孩子們自己動手。

姜璐為他們準備了兩個透明的半球,扣在一起就成一個球形,這是不倒翁的肚子部分。但在扣上之前,裡面要放進玻璃彈珠,球形外麵包上錐形的彩紙,一個「不倒翁粽子」就大致完成了。

「我們既要讓孩子們學習端午節的文化,還要讓他們學到科學知識。」姜璐告訴記者:「比如不倒翁為什麼不倒,涉及到力學知識,如動態平衡、靜態平衡,還有重心等問題。玻璃彈珠要固定在透明球的什麼位置,才能讓不倒翁保持不倒狀態呢?這就特別考驗小朋友的觀察能力和不斷的試錯反思能力。而卡紙本來是長方形的,要變成一個錐體,就鍛煉孩子們從平面思維轉換到空間立體思維的能力,錐形如何剪裁、如何做得好看,也鍛煉了孩子們的審美能力。」

姜璐接著帶孩子們製作舞龍頭,先讓他們觀察中華龍的形態;然後,觀察材料包內龍的頭部、牙齒、背部等各種造型卡;最後,小朋友們按照順序組裝所有部件,完成精美的舞龍頭模型。

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則舉行了充滿趣味的制香丸活動。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是疫病高發期,隨身帶香,有驅散邪氣的意思。俗話說:「常伴香草袋,不怕五蟲害。」端午節前後製作的香丸,還有驅蟲、寧神的功效。

青年文物修復師朱佳翌先給孩子們講述了制香的典故,然後帶領孩子們製作艾草香丸。香丸是中藥蜜丸的一種,將艾草粉與煉蜜融合在一起,放置於手鐲的小球中,伴香過端午。

從研磨香料,到和香泥、搓香丸,活動現場瀰漫著濃郁香氣,孩子們最終完成了一個個香丸「護身符」,也感受到了傳統中藥的魅力。

除了傳統活動包粽子、賽龍舟等,端午也是人們懷念大詩人屈原的節日。他所處的楚國,留下了一批風格鮮明的文物。當天下午,南京博物院志願者鄭青帶著孩子們參觀了楚國的「郢爰」(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等文物,了解楚國文化,最後帶著孩子們製作一件屬於自己的「郢爰」。

在鎮江博物館,孩子和家長一起動手,製作成艾葉菖蒲的花束和會吱吱叫的粽子玩偶,社教員還帶領親子家庭走進英國領事館舊址,在水劇場前一起鬥百草、射五毒,讓穿越千年的古代兒童遊戲在領事館內上演。

揚州博物館則通過雲課堂,教市民製作一個漂亮的掐絲琺琅小粽子。泰州市博物館通過講述清代宮廷畫家朗世寧創作的《午瑞圖》等文物講述端午文化與習俗。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瞻園)聚焦民警家庭,攜手譯林出版社在逐月·譯空間開展「『粽』意書香,情系『藍盾』」活動,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關愛民警子女相結合。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邀請因假期值班而缺少父母陪伴的民警子女們,走進瞻園賞江南園林美景。譯林出版社新知出版中心編輯許昆老師為孩子們帶來一堂生動的《中華文化故事·少年讀》讀書活動,解讀屈原投江、孝女曹娥等與端午節相關的中華傳統故事,誦讀愛國詩人文天祥的詩詞《端午即事》,以文學的視角介紹端午節日來歷與習俗,讓孩子們從文學典故里汲取和傳承中華民族美德。

最後,孩子們還興緻盎然地與來自南京大牌檔的廚師們一起包粽子。

常州博物館、淮安博物館則舉辦了向市民科普端午知識及相關體驗活動。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

圖片由館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