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記者 王振雅 王艾冰)近日,廣東財經大學廣州校區圖書館的「發獃區」成為熱門打卡地。該校「發獃區」已設置多年,學生通過短暫的發獃,放鬆身心、緩解學業壓力與消極情緒。著名心理學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發獃其實也有兩種,一種是大腦什麼都不想,一種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去思考,比如正念或冥想。在安靜的區域進行正念和冥想,對於調整情緒是有幫助的。
廣東財經大學廣州校區圖書館的「發獃區」。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吉爾伯特發現,人在漫無邊際地發獃時,大腦不是最開心的。反而是人在專心致志時的大腦是最開心。」在彭凱平教授看來,高校應該設置「冥想區」,而不應該叫「發獃區」。無論是職場還是高校,都可以設置這樣的「冥想區」「正念區」,讓現代人有一個空間緩解壓力。
每天進行多長時間正念或冥想比較好?彭凱平教授介紹,當一個人情緒激動時或者需要進行重大決策前,可以進行10~15分鐘的正念或冥想,可以緩解消極的情緒,幫助大腦更加條理清晰。
「高校設置「發獃區」,專家:正念或冥想更有用」相關視頻
-
17:01
-
18:09
-
12:11
-
18:24
-
1:31
-
13:02
-
30:04
-
15:18
-
13:20
-
12:12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教育分類視頻推薦
-
0:42
-
0:52
-
0:44
-
0:20
-
0:47
-
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