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港碩申請門檻真的很低嗎?申請難度如何?
討論認可度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內地學生申請港碩的激烈競爭情況(以商科為例):
1)港前三
港前三裡面,港大商科專業的生源基本都是大陸985本科,平均GPA成績在85+,基本都有2段以上的實習和科研競賽經歷,相對來說大陸211本科和海本學生更少一些,平均GPA成績在87+,而雙非學生拿到offer的只有極個別;
港中文商科專業招生和港大相比,其實生源的學術成績和實習經歷差不多,但港中文商科學生普遍都有很高的GMAT/GRE成績,對於學生的本科背景包容度會更大一些;
港科技商科專業在港前三裡邊實力最強,招生生源和港大類似,本科絕大多數都是985和海本背景,211學生GPA在88+、帶GMAT/GRE成績申請拿offer會比較穩一些。
總之,港前三商科專業的申請競爭肯定是很激烈的,生源的本科背景基本已經固定在985/211和海本了,所以這一背景下的申請者在準備的時候一定不要輕敵,時間早的話好好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和實踐經歷,時間不早了就專心刷標化成績。
至於雙非背景的同學,如果你除了本科院校之外,其他的學術成績、標化成績、實踐經歷都在平均線以上,可以嘗試申請,重點考慮港中文(對雙非更友好一點),有較長工作時間的也可以衝刺港大和港科技。
其實港校除了擇優錄取原則以外,還會考慮學生來源的多元化,所以本科背景一般的還是有機會拿到offer,但不建議等到靠後輪次遞交申請。
港前三商科及相關專業2023fall最新錄取數據見下表(部分統計):
2)城大+理工
相比港前三,城大和理工的商科專業實力會下降一個檔次,商科碩士畢業生的認可度自然也是不及前者,從錄取學生背景來看也能佐證這一點。
而城大商科碩士生源又會比理工更好,基本上985和211學生對半開,占招生總人數八九成以上,剩下的生源中,基本上以雙非一本與中外合辦本科學生居多。
從學術成績上看,城大碩士生源平均的本科GPA在85分左右,低於82和高於88的底、高分段人數較少,雅思成績集中在6.5和7分兩個分數段,基本都有2段以上專業相關實習。
相比城大,理工更看重學生實踐經歷,基本上拿到offer的都會有2-4段相關實習和科研經歷,而對於學生的本科背景方面包容度更大。
理工商科商科碩士生源以大陸雙非一本、中外合辦以及普通海本院校學生居多,大陸985/211學生佔少數。雙非與合辦院校學生平均GPA在86+,985/211/海本學生平均GPA在82分左右,個別低於80。
近幾年港碩的申請門檻雖然沒有太大調整(尚未明確限制申請者本科學校,除了港中文要求最低GPA80分,其他學校無最低分數限制,對標化語言成績要求也不高),但從港前五實際錄取生源數據來看,這個背景申請英美澳加名校其實也能拿到offer,甚至拿到offer的幾率更高,難度更低(除了牛劍、藤校這些頂級名校之外)。
所以說,港碩的申請難度(至少港前五)還是不低的。受限於整體招生規模以及地域影響力的因素,隨著大陸本科學生、在職人士選擇升學,進而選擇留學的人數越來越多,港碩申請卷、難度大肯定是必然的。
城大+理工商科及相關專業2023fall最新錄取數據見下表(部分統計):
3)後三所
港八大後三所中,商科招生人數最多的是浸會,其次是嶺南,教育大學相關專業不多,且基本屬於泛商科,所以不參與難度討論。
浸會大學商科碩士生源主要集中在雙非與排名靠後的海本學生(世界500名以後)這兩個檔位,雙非學生本科GPA基本在85以上,海本學生GPA82-85區間內較多,少數的211本科學生GPA成績普遍在80分以下,平均雅思成績6.5分,GMAT/GRE遞交人數很少。
浸會商科碩士對於申請者本科背景的整體包容還是很大的,不管是本科學校一般、低分段本科成績、還是標化語言成績在及格線上,都可以嘗試申請,但通常拿到offer的人都會有3段以上的實習+科研經歷,所以建議在本科學校、成績方面都很一般的同學,可以重點增加自己的相關實踐經歷,對於申請浸會的商科碩士會更有競爭力。
至於嶺南大學,不管是學校實際的招生量還是學姐收集到的offer信息,都比較少。從已有的offer數據來看,嶺南大學錄到的商科碩士還是以大陸雙非本科背景占絕大多數,普遍的雅思成績和學術成績較低,前者在6分左右,後者以75-80分居多。
不過拿到嶺南商科offer的同學基本都有實習經歷,建議大家申請時至少也要準備1-2段相關實習經歷。
浸會+嶺南商科及相關專業2023fall最新錄取數據見下表(部分統計):
以上就是港八所商科碩士招生的基本情況分析,限於文章篇幅,其餘理工科和文社科的錄取情況我就不一一解析了。
相關的最新offer數據我每周都會定時更新,大家持續關注學姐文章即可。如果你急需相關專業offer案例和申請情況,也可以直接給學姐留言諮詢哦~
02.港碩在內陸的認可度高不高?應該怎麼評價?
一方面,與同等排名下的海外院校相比,港碩商科的申請難度真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如此,相關費用幾乎也跟英美澳加這些主流留學地區沒什麼太大差距。
在難度和費用兩方面都互相接近的情況下,仍有大量內陸學生選擇港前五碩士,其實港碩在大陸的認可度高不高就有答案了。
如果大家都不認可的話,為什麼要在香港這幾所學校卷呢?
同樣的申請背景下,去英澳甚至能拿到排名更靠前的學校offer,為什麼不去呢?
當然有人會說商科專業本身就是大陸學生留學首選,就業前景好,而且香港的商科又有當地市場和金融環境的加持,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情況。
那好,如果加上理工科、文社科專業一起比較,香港的招生量則遠遠小於英澳。而港前五的文社科、理工科碩士入學背景,也只是各種申請要素中的某方面弱於商科,而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很弱的情況下拿到offer。
從我自己帶學生和收集到的錄取案例來看,真正能像英澳那樣能用本科學校、學習成績、標化成績、實踐經歷各方面都在平均線甚至以下背景撿漏的專業,在港前五裡邊幾乎沒有了。
論留學的體驗感,香港肯定是不如英澳美加來得生猛,畢竟尚未邁出國門的前提下,語言交流、文化背景甚至一些生活習慣啥的都是跟大陸相差不大的。
但從實際的留學性價比來說,港碩並不低,尤其現在恢復正常通關之後,文社科和理工科去香港讀碩士的價格優勢和就業優勢其實又回來了。
相比英澳美加,香港的綜合成本更低,並且像靠近口岸的同學還可以在深圳找到很好的實習,畢業春招的時候回大陸面試應聘也很方便。
另一方面,雖然過去我們都在強調疫情三年對留學趨勢和去向的影響,認為香港申請形勢變卷是因為海外環境不穩定。家長固然有這方面的擔憂,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階段新入學的留學生們其實基本以跨境遠程授課學習為主。
所以影響大家做選擇的距離、費用以及安全因素基本處於同一水平(特定階段內完全可以到忽略不計的程度),而差異就在於留學目的以及相對應的畢業後去向了。
與海外國家相比,申請港碩的大陸學生基本都是以就業為目的,並且選擇畢業後回大陸就業,選擇海外就業和留學移民的佔比非常低。
從我自己給學生選校的情況來看,因為近幾年留學申請難度逐漸提高,大家會在香港和英國、澳洲、新加坡甚至愛爾蘭、紐西蘭的學校裡面聯合選擇留學專業,首要目的是為了去排名更高的學校,其次是綜合背景太弱的學生為了拿到還不錯的保底offer。
但除非是一些排名在TOP50以內、或者本身在大陸辨識度比較高的學校,以及所學專業在當地也容易以留學生身份找到一份好工作,否則大家還是更傾向於最後選擇香港的offer。
當然,這方面的經驗之談可能會因為我接手的申請服務對象基本是以港碩為第一目標選擇,因而得出的結論會稍微有些出入。
不過從我與這批申請港碩的學生接觸下來,並且收集到他們連續幾屆的反饋來看,不管是申請前的偏好、原因,以及畢業後的發展起點、在職場的競爭能力,其實都恰巧反映了相當部分的留學群體和就業市場,對於港碩比較高的接納和認可程度。
而我個人認為:
在綜合排名相近的情況下,除了傳統耳熟詳的世界頂級名校(英國牛劍、美國藤校等),畢業後找工作的所謂認可度和歧視現象還是因地區而異。
你在英國或者歐洲就業,英國的學校就是會比港校有優勢,你在香港或者大陸(尤其南方大灣區那一塊)就業,港校就是比英國的學校有優勢。
而且從地方保護政策的角度來看的話,正常邏輯下,本地的大學和畢業生就是更有優勢的,校企合作會更多,學校知名度在當地也會比異地高校更廣泛。
因此,港碩在大陸的認可度必然是高的才對,從大陸學生申請層面如是,從港碩畢業生回大陸就業層面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