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邏輯思維、母語表達,是屬於智商的三個維度,基礎教育既是一種教育,又是一種選拔,選拔過程必然會圍繞著這三個技能進行。普及英語社會成本相對更低,所以選擇普及英語。
英語就是工薪階層學的外語,人才基礎廣泛,學習方法透明公開,互聯網積累了大量免費有效的學習方法。農村的孩子,即便沒有錢,也可以輕鬆的從學校的公共電腦獲得學習方法資源。
為了讓工薪階層更容易獲得外語的學習機會,國家把英語放到九年義務教育免費學習階段開始,這樣就拉近了底層勞動人民家的孩子和有錢人家的孩子的差距。
可以這麼說,英語就是工薪階層的外語,國家給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一個低成本進入高收入中等收入家庭的機會。只要肯努力,孩子就能脫穎而出。
因為英語的學習成本最低,所以國家才選擇英語作為主流的校園外語教學語言,作為一種選拔機制,國家總要選擇一門外語,即便大家不學英語,也得學日語、德語、法語、俄語中的一種。
但是和英語相比,其他語種的學習難度更大,需要更高昂的學習費用,普通的工薪階層根本支付不起。英語可以免費自主學習,但是其他語種即便自主學習,各種資料費用就可能高達數萬。有的語種甚至想花錢都買不到資料,學習資料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即便工薪階層咬咬牙選了其他語種,如果沒有人指點,很可能學出來都摸不到就業的門檻。因為圈子小,小語種有些工種都不公開招聘,而是用內部推薦的方式。高薪的圈子內部消化,沒人給你伸橄欖枝,你就永遠不知道。只有英語市場有充分的競爭,就業渠道公開化,可以給各個階層家庭出身的孩子提供公平的就業機會。
至於學出來有沒有用的問題,我舉個殘酷的例子。同樣是賣螺絲釘,20個不鏽鋼螺絲,在某多多上只能賣到2塊7,出口到國外,同樣的規格可以賣到8歐元,價格差20倍。學外語的同學即便不從工廠拿貨,就從互聯網上直接進貨賣到國外,他賣200斤螺絲,銷售額頂你一年辛辛苦苦賣4噸。
這就是為什麼,普通的工人辛辛苦苦的在工廠工作,冒著把鋼屑吸進肺里的風險,收入只有幾千。但是,做外語外貿的人在辦公室里喝著茶翹著腳,收入卻是一年幾十萬。計算貢獻的時候,人家收入高交的稅還多,得的優惠也多。因為,大把的工廠指望著外貿公司進貨。只要人民幣和外幣有匯率差,這樣的優勢就一直存在。
小小的螺絲釘尚且如此,其它行業就不言而喻了吧?國家讓大家學外語絕對不是害大家,而是給大家一個機會。最終抓住機會的人,就是要麼勤奮、要麼好運、要麼聰明的那些人。所以,不是90%的人用不上外語,而是國家給了大家100%機會,只有10%的人抓住了機會。
哪些人最努力的學外語呢?是看到別人挖到外語金礦的人最努力。
我在逛華強北的時候,看到過60多歲的阿婆拿著單詞書在背,因為同樣的一批貨,用中文賣和用英語賣,差價可以達到幾千上萬。
我在浙江諸暨和廣西北海珍珠市場進貨的時候,檔口的老闆很多在背單詞,因為同樣的市場,不同的檔口,同樣品質的珍珠,掛上英文的標籤價格可以翻10倍。
我去陽朔的西街、上海的地下商城、北京故宮後面的商場旅遊的時候,都看到過老人家在背單詞,因為同樣是做生意,碰到老外一單可以多賣好幾百,有些涉及藝術類的,一單甚至多掙好幾萬。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不是說學外語沒用,只是知道學外語有用的人,大多不願意告訴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