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開講 | 物理學習的「五理」

名師名片:

周文潔,武漢市天門墩中學物理教師,武漢市優秀青年教師,江漢區物理中心組成員,江漢區優秀班主任。

學生常問,物理是什麼?早在《大學》中就提到過「格物、致知」的思想,「格」是探究,「知」是規律,「格物致知」就是探究生活中的萬物,尋找並得到萬物的普遍規律。

■ 物理學習需要「悟理」

由物及理也是物理學習的基本思路。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學習時需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以「物」悟「理」。春天,萬物復甦,花香四溢;夏天,灑在地上的水一會就幹了;秋天的早晨,葉子上有露珠;冬天梳頭髮,頭髮跟著梳子跑……一年四季,我們都可以藉助身邊的物理現象,藉助生活體驗來「悟理」。

手邊有圓珠筆和鋼筆,我們可以體會滾動摩擦和滑動摩擦,有圓形的水杯可以體會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還可以在玻璃汽水瓶里裝入不等量的水,用筆敲擊,就能聽到不同的音調。藉助身邊的物品,動動手去實驗,我們也能「悟理」。學習物理需要善於觀察的眼睛,勤于思考的腦袋,敢於實踐的雙手,身邊時時處處有物可以「悟理」。

■ 物理學習需要「理解」

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物理是基本導向。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需要深入理解和思考。所謂的理解就是掌握每一個物理量、每一個公式、每一個實驗的來龍去脈。例如,九年級的實驗焦耳定律,把電阻絲放入裝有等量空氣的密閉容器中,電阻絲為什麼會熱?空氣為什麼會熱?空氣熱了會怎樣?我們通過什麼現象反應出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熱量的多少?控制變數的方法怎樣來設計電路圖?

只有真正設計了實驗,體驗了每個過程才能去真正理解,也只有思考了、理解了才能對種種問題從容作答。如果只是將老師羅列的知識點死記硬背,也許今天記憶明天就忘記。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才是得分秘籍。

■ 物理學習需要「整理」

注重整理是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知識和規律往往比較抽象,學習後需要整理歸納,這樣不但有利於準確理解概念的形成和科學規律的掌握,還可以更深層次地理解所學知識。

整理的內容,可以是以區別易混概念異同點為主的表格,以梳理章節概念、規律、公式為主的知識框架圖,也可以是以整理錯題為主的錯題摘抄和變式。重要的不是整理的形式,而是整理的意識,每個人整理出來的內容都會不同,針對自己能答疑解惑的就是最好的整理。

比如,電學中的3個實驗,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電阻的測量,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這些實驗的電路圖、滑動變阻器的作用、多次測量的目的、實驗結論、對應的圖像等都有著相似與不同的地方,整理時如果能以表格的形式呈現在眼前,便於比較,也能加深理解。

■ 物理學慣用好「誤理」

用「誤理」為物理教學服務是學習物理的技巧。在物理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有一些錯誤的前認知,如果合理地利用,不僅不會形成障礙,反而會有助於正確概念的構建。

比如,受力分析是初中物理八年級的學習重點,難點,一個常見的「誤理」:一個物體推而未動,是因為推力小於摩擦力,這樣才會推不動。學習時,如果能在前面的以物「悟理」,加深理解的前提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就不難想出原來是推力等於摩擦力,這個物體受到平衡力才會靜止。這樣的過程不但能推翻錯誤前認知,還能加深對受力與運動狀態的理解,有學習後成功的體驗感。

■ 物理學習莫入「霧裡」

物理是一門嚴謹的科學學科,如果模模糊糊地學,只會一直處於「雲里霧裡」,學不到物理的精髓。我們學習時只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度,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科學探究能力,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科學探究精神,定能撥雲見日,守得雲開。(周文潔,武漢市天門墩中學物理教師)

【編輯: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