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當下,經濟條件飛速發展的社會大環境中,我國也仍然有明顯的貧富差距之分,也會有城市跟鄉村的差別。
而農村裡的孩子接受教育程度,跟城市裡也始終是無法比的。為了擺脫這種命運,也為了能讓自己出人頭地,經常能夠看到農村家庭的孩子拚命讀書的身影。
因為在我們的觀念里就是讀書能改變命運,窮人家的孩子就更加只有讀書這一條出路了,不然想要改變現狀,趕超城裡學生幾乎是不太可能的。
大概所有的農村學生心中都有一個志向,那就是考出農村,想改變生活現狀,大概也是覺得只有靠自己才能夠改變。
而每每別人提到學生將來一定是「狀元郎」的時候,家長臉上都有光,感覺自家孩子非常爭氣,這個時候別人基本上還會附帶一句,「將來有出息可千萬別忘了幫助父老鄉親啊!」
但現實的情況往往不一樣,雖然嘴上說的挺好,實際卻是很多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畢業之後往往都不願意回去了,走出來的學生很少有回農村發展的。
倒也不是單純因為嫌棄農村的條件那麼膚淺,也不是被人議論說有出息了就看不上老家了,真實的原因引發深思。
為啥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畢業後反倒不願意回農村了?
其實,還是和農村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有關係,從小接受的家庭教育會深深影響他們的思想,並且根深蒂固,家長以為沒有什麼,但是學生思想越不斷成熟,就越想逃離讓自己不愉悅的地方。
他們拼了命的學習,想要從大山裡走出去,好不容易走出去了見識到了外邊更廣闊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又怎麼會甘心在回到讓自己吃苦受窮的地方。
哪怕這個地方是生養我們的地方,是我們的根,年輕大學生哪裡會考慮這些,只是希望將來別再吃苦受累了就好。
當然也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很多農村考出去的大學生表示不願意回來是因為回來之後也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農村父母不太關注自己給了孩子什麼,而是關注孩子有沒有給自己爭氣,讓自己更有面子,父母只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炫耀的資本,沒有真正關心孩子的內心需求。
其實,教育子女時物質條件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有家長支持。哪怕他們沒大出息,哪怕學習不好,但依然有強大的父母作為學生的後盾。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村地區的就業機會少,回到農村以後工資也不高,而且在城市裡上大學後,心中也會對自己未來生活有一個期待,很明顯回到農村不符合他們預期的。
如果是回到家鄉的話,基本上也都在農村周邊的市鎮當公務員或者是老師,但多數學生都是不願意的。
另外,有的農村家長還存在重男輕女的思想,覺得女孩接受教育也沒有用,將來還是要嫁人,甚至女孩本身學習很好,家長也會選擇把女孩的學費讓給弟弟來讀書。
儘管弟弟學習成績不好,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那對於女孩來說是不公平的,希望家長還是要擺脫封建思想,重視教育,那是關乎孩子一生的事情。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人生選擇也不同,沒有人能強迫別人走什麼樣的路
那些說農村出來的學生忘祖的人,往往都是在道德綁架別人,雖然農村發展教育應該靠年輕人來維繫,但卻不能因此限制住他們,誰說農村出來的就一定要回農村的?
他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走出來的,不想回去又有什麼錯?每個學生的選擇不同,我們都應該尊重他們的決定。
而農村的教育發展,也會有一些有志之士來完成,這也是他們想要發揮自己價值的體現,他們也會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不過,也還是提倡年輕大學生們多考慮考慮去農村發展,不只是農村大學生,還有城裡大學生,他們更加需要鍛煉,需要有一定的機會,這樣也能對國家未來發展更有利。
最後總結
其實,能夠看出來,農村的大學生和城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還是不一樣的,農村的大學生考上大學基本上靠的就是自律學習,加上得到老師的重視。
但城市裡的學生卻享受良好的教育條件,家長還重視培養綜合能力,培養興趣愛好等。希望農村大學生未來要做適合自己的規劃,樹立自信心。
農村大學生畢業之後不願意回去也是情理之中,畢竟有一種說法是人往高處走嗎?如果是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大的同學,就更不願意回來了。出生的家庭我們無法選擇,但未來可以自己好好把握。
話題討論: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來一起交流說說你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