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高校開設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口語表達、經典誦讀等語言文化相關課程,強化學生口語表達、書面寫作、漢字書寫、經典詩文和書法賞析能力培養……近日,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了《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服務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高質量推廣普及的若干意見》,要求提高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強化語言文明教育,促進語言文字規範使用。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談及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或許還有些抽象,可若說到文字表達能力堪憂的表現,大家卻並不陌生。不管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或許遇到過如下情況:有的文章乾癟生硬,充滿大而空的套話,讓人絲毫沒有想讀下去的興趣;有人講話詞不達意、缺乏邏輯,往往是左講一句,右扯一篇,繞了一大圈後仍不知重點所在;還有人沒掌握基本的溝通技巧,明明是想表達關心,可說出口的話卻十分刺耳,以至於在日常交往中處處碰壁……這些表現不僅會給人帶來困惑,徒增溝通障礙,也會讓表達者陷入被誤解的困境。
可見,寫作表達能力,並不是少數幾個專業和職業的「專屬」技能,而是每個人都需要掌握的基礎能力。它可以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更加清晰、自如地表達內心所思所想,與他人更順暢地溝通。
大學階段,無疑是塑造和提升這一能力的黃金時期。一方面,相較於中學時期應試壓力較大的情況,大學生的學習環境相對寬鬆,可以更加自由、靈活地進行閱讀、選課和思考。在表達方式上,也可以逐漸打破應試作文的思維束縛,去探尋真正適合自己的文字和口頭表達風格。
另一方面,大學階段是年輕人進行社會化的關鍵準備期。如果在此期間,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一直得不到鍛煉,就很容易成為日後在職場和人際交往中的「硬傷」,並因此遇到一些或明或暗的發展阻礙。此次教育部強調提高大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可以說是立足年輕人長遠發展的務實舉措。
而在具體落實過程中,如何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制度安排,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之妙趣,切實提升自身表達能力,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其中,避免形式主義教學,甄選真正有熱情、有能力的教學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一步。現實中,與「開不開課、開什麼課」同等重要的,是「誰來教、怎麼教」的問題。
就拿很多大學生的必修課——《大學漢語》來說,任課老師到底是對著教材照本宣科、糊弄而過,還是用自己的熱情激發學生對文字的敏感和興趣,效果自然大相徑庭。筆者大學時就曾旁聽過一節讓人耳目一新的《大學漢語》課,由於老師本人就是一位詩人,所以當他講起《詩經》名篇,講到杜甫、李白時,並不是簡單地進行語義翻譯,也沒有枯燥的「技術分析」,而是帶動學生展開想像力,重回當時的語境,與作者展開深深的共鳴。那節課後,我像很多人一樣,重新翻開詩詞經典,細細品讀。
可見,大學時期,比簡單教授語言文字知識更重要的,其實是找到適合的引路人,點燃一種對文字的熱愛。有了這種熱愛,學生們自然會形成自驅力,去自主地展開閱讀和思考。
同時要意識到,語言文字教學並不是孤立的,它可以與很多學科形成交叉和呼應。清華大學寫作與溝通教學中心梅賜琪曾說:「無論是哪種寫作,講不清楚、寫不清楚,都是因為想不清楚」,「寫作本身是最嚴格的思維訓練。」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師不妨嘗試把寫作課程與哲學課聯動起來,讓學生在一個個思想實驗中鍛煉理性思維能力,在寫作中輸出自己對重要哲學命題的思考。
此外,語言文字課程還可以與心理學、戀愛課、生死課等相結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筆者關注的一位文學教授,就經常帶領學生閱讀經典小說,去琢磨作者對文字的取捨,去分析主人公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心理需求和行為模式,去體會人物之間溝通方式的差異。這樣的學習過程如同一段美好的旅程,學生在其中的收穫無疑是十分豐富的。
可見,加強大學的語言文字相關教育,最根本的還是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和生命力,使他們有能力實現清爽、真誠、恰當的表達。
撰文/任冠青
編輯/黃帥
責任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