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師要求多看名著,不讓看網路小說


很多人的青春都有在自習課上偷偷閱讀的書籍,在家又怕被家長發現而偷偷躲在被窩裡閱讀的書。

家長和老師都在強調要多閱讀,但又反對看網路小說。但,在年少時期卻又總為漫畫和網路小說著迷。

為什麼老師要求多看名著,不讓看網路小說?

首先,尤其作為語文老師必然是要對你的學科考試成績負責的,而語文試卷上的題目不會考網路小說內容,但一定會考古今中外名著的內容。

在校期間的學業時間有限,做任何事都是需要時間去完成和積累的。時間用去看網路小說,那麼看名著的時間就必然會少,量變引起質變,沒有量的積累是無法達到質的飛躍。

在校生要考試的科目多,學業重,時間有限,而語文成績想要得高分,更是需要平時的大量的積累。語文考試的內容是名著而不是網路小說,老師的強調是為提醒要抓重點,抓關鍵。

其次,名著與網路小說在品質上會有很大的不同。並不是說網路小說沒有品質高的,有的網路小說也有文筆好,高質量內容的,但很少,需要甄別。對於學生而言,沒有太多時間去甄別出好質量的作品,更多時候是什麼看著爽就選擇看什麼。

而名著是早已被很多學者和文學大師篩選推薦的,是經歷著時間沉澱下來的,是在浩瀚如海的作品裡以文辭和內容的品質啟發著人們,被人們所認可的。讀名著,不僅可以獲得文辭的敏感,更能獲得人類發展的智慧。

最為重要的是,名著終身可讀,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因其經歷的不同,每次閱讀的體會和感悟都會不同。

亦如,少時讀《紅樓夢》為其感受文辭的美,詩詞的意境;中年時讀《紅樓夢》可領悟其中的世情;年老時再讀《紅樓夢》又能回到青春。

少年時做答卷頭疼的是:魯迅先生的文章又來了;孔夫子老人家又說了什麼來著!

當代的少年讀魯迅大多很難讀懂,因為未曾經歷過那樣動亂的時代,沒有見識過動亂時代里的人性複雜,所以會覺得魯迅老人家寫少年時的作品可讀,而後來的作品就越發難懂。因為個人沒有經歷過,感受不到作品裡的精髓。但是,當你經歷過人生,感受過人間世情時,會發現魯迅可謂是勘破了人世間。回首再讀,會發現並不是他寫得不真實,而是自己曾經不相信其真實。他著筆鋒利,似一把解剖刀,而他個人又格外真誠且熱忱。

曾少年讀莎士比亞,大致最喜歡的是他筆下描寫愛情的唯美與浪漫;長大後,深夜閱讀《莎士比亞全集》會驚呼他可謂是天人,幾乎無所不知。甚至會驚嘆在他的一生中到底都經歷過什麼才會有如此感悟,如此才華。

人類文化沉澱的名著有很多,後輩的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其精華。不是經濟時代不需要,名著雖是寫在時代里卻是超越著時代的。就如未曾經歷,不曾相信;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欣賞其具有靈魂深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