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在鄂強軍興學

張之洞駐鄂期間興洋務,練新軍,辦新學新軍中聘有德國教官來春石泰訓練士兵隊列體操新學中也始設體育課現代體育從此植入荊楚大地體操就是最先引進的項目。

19 世紀90 年代以前, 湖北的地方教育機構仍然完全是傳統形式, 即初等教育依靠私塾、義塾、義學和私學; 中等教育則依靠書院和府、州、縣設立的官學。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 學生在識字啟蒙階段所讀書多為《三字經》 、《百家姓》、《千字文》 、《教兒經》等, 稍進一層則讀《唐詩三百首》 、《千家詩》、《古文觀止》 、《資治通鑒》和「四書五經」等。府、州、縣官學和書院所習不外是詩賦、「十三經」等, 總之以儒家經典為主, 特別是研讀、揣摩和寫作應付科舉考試的「時文」要佔用學生的大部分時間, 凡屬非規定的書籍則嚴禁誦習。傳統教育的封閉性、學習內容的脫離實際和教育取士的程式化, 使得所培養出來的人即使是「學識宏富」者, 也只會搬弄古董, 擅長的只是書本上的死知識, 文理通順也多體現於作八股文和寫「奏議」等官樣文章。

19 世紀90 年代以來, 外國列強不斷蠶食侵吞中國領土, 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更使清王朝感到, 若不再發奮圖強, 中國難以存立。張之洞作為一位有責任感的高級官員, 和許多洋務人士一樣認為只有發展實業才能使中國強盛。然而在辦實業的過程中, 時時感到通曉時務人才的極度缺乏, 進而得出��� 中國不貧於財而貧於人才, 不弱於兵而弱於志氣, 人才之貧由於見聞不廣, 學業不實 [2] ( P1397) 的結論。他上任之時, 為改變封建教育弊端越發顯露的狀況, 對傳統的書院進行改造、改革並新建了一批新的實業學堂。張之洞的勵精圖治、銳意進取與幹練務實使湖北的教育在這一階段得到迅速的發展。

張之洞的湖北興學主要涉及到書院、學堂和留學生三個方面。

「張之洞致力於書院改制,相繼對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兩湖書院的課程作出較大調整,各有側重,以「造真材,濟時用」為宗旨」「創辦的算學學堂(1891年)、礦務學堂(1892年)、自強學堂(1893年)、湖北武備學堂(1897年)、湖北農務學堂(1898年)、湖北工藝學堂(1898年)、湖北師範學堂(1902年)、兩湖總師範學堂(1904年)、女子師範學堂(1906年)等等,涵蓋了普通教育、軍事教育、實業教育、師範教育等層面」「湖北是晚清派出留學生最多的省份之一」以「造真材,濟時用」為宗旨(注重經世致用);對課程作出較大調整,各有側重;創辦新式學堂數量多,涵蓋多個層面;派出了大量留學生;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近代教育體制;改革的長期性和延續性.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使武漢成為新式教育的中心和國人矚目之區;有力地推動了洋務運動和清末改革(新政);有利於中國教育的近代化;為武漢地區現代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經驗借鑒).

內創建工藝學堂。課程有汽機、車床、繪圖、竹器、洋脂、玻璃各項製造工藝。張之洞改書院、興學堂、倡遊學,使包括漢口在內的武漢三鎮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近代教育體制。

傳統的書院教學以研習儒家經籍為主,張之洞致力於書院改制,相張之洞繼對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兩湖書院的課程作出較大調整,各有側重,以「造真材,濟時用」為宗旨。在興辦新式學堂方面,其創辦的算學學堂(1891)、礦務學堂(1892)、自強學堂(1893)、湖北武備學堂(1897)、湖北農務學堂(1898)、湖北工藝學堂(1898)、湖北師範學堂(1902)、兩湖總師範學堂(1904)、女子師範學堂(1906)等等,則涵蓋了普通教育、軍事教育、實業教育、師範教育等層面。

張之洞的大興實業源於他的救『國』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原本發軔於有千年商貿歷史的廣州,結果老佛爺一紙調令,把張調到武漢做湖廣總督去了。不得已只好把所有的設施搬運到武漢,今天武漢三鎮的工業基礎正是來自張的帶領下建設出來的。工業建設的重心是軍事、織布和交通。不僅如此,這些工業成果也帶動了民間地主和商人的資本投入,新的社會形態得以逐漸發酵。這場工業建設和西方的工業革命是完全兩回事,但他為武昌首義建立了物質基礎。為了迎合工業建設所需要的人才,張開辦了各式學堂,僅3年時間,湖北創建的學堂以百所計,領先全國。張以自己的學識鶴立雞群自居,創辦了很多特色學堂,特別是自強學堂和武備學堂。一方面送去了很多為建設大清國而預備的留學人才,另一方面培養了很多為大清預備所用的軍事人才。可笑的是張的所有這些努力都成了推翻大清皇朝的辛亥革命而預備的,這是張萬萬沒有料到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自晚清開始,每一次強軍脊樑都會改變一次歷史。剷平天國的曾湘軍、甲午海戰的李淮軍、推翻清廷的袁練兵、武昌首義的張武學堂、二次革命的黃埔軍校、及建設新中國的延安抗大。而張的武備學堂比較特殊,是建立在一個晚清留學大潮時代,他們和袁世凱的兵不同。袁世凱的兵那叫阿貓阿狗只要有點本事就可以加入。張是個讀書人,他要的學生都是求學慾望極強的人,他們渴望留學,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很多人在留學之後才從看清這個國家的弊端。這個現象目前還可適用於國人,只要出國了,就會特想回國,原因一方面在國外多少有點水土不服進而思戀故鄉,一方面一回國就馬上想到自己國家與西方強國相比如此落後與無知,愚昧與蒼涼。所以這些早期出國留學的仁人志士在政治思想上一開始雖為大清救國,但很快就從西方的民主革命運動那裡的得到啟發,並立志推翻大清帝國,繼而回國的第一件事就是反清反封建反王朝。

從廢科舉到建立學堂,張是首功。第一個官辦大學也是從張開始的。1905年,張奏請停止科舉考試。從06年開始,所有鄉試和會試均結束。張派出去的留學生有多少我這裡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是僅以張的名義官派的留學生數量全國首推湖北湖南。湖南唐才常就是有張選拔自兩湖書院,在赴日之前猶豫與保皇還是立憲,回國後立馬就建立自立會,並組織軍事武裝稱自立軍,因為過於激進,後被張之洞捕殺。黃興李書城也是張的舉薦,還有陳天華等。吳祿貞也是張選拔的,不過來自湖北武學堂。還有宋教仁蔡鍔等都和張的培養有一定的關係。截至到辛亥革命前夕,張手下的一萬多湖北新軍就有兩千多人加入了武昌首義的革命軍中,這兩千多人有些後來成了反清的國民政府大將軍,這一切都被張之洞看在眼裡,懊悔不已。慈禧在世沒有人敢惹張之洞,因為慈禧喜歡這樣有學識又聽話的忠臣,慈禧一走,張很快就失寵,而且周邊的王公大臣心裡其實都知道張所做的這三件大事成了大清的掘墓人,然而仗著老佛爺生前的榮光,沒有人敢動他,這也算是有學有術吧。我想這個『術』才是鄭孝胥的原意。關於張之洞的貢獻,孫中山的觀點最直接,稱張之洞是「不言革命的大革命者」。明的是成天念書寫字作詩對詞,暗的卻是培養了如此眾多的革命將士,可不是不言革命的大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