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一中黨史學習教育特色鮮明,向美向善從小契機出發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崔立慧

「學校黨建的落腳點一定是在育人上。」這是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東營市一中黨委書記、校長史本泉結合多年教育經驗提煉總結出的核心觀點。正如他多年來一貫堅持的教育理念一脈相承,「只有升學率的學校是沒有品味的,學生不光要考得好,還要走得遠,教育要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做打算」。

黨建嫁接德育,引導學生向美向善

黨建工作與學校工作不是兩張皮,具體到教師,是愛崗敬業,具體到學生,是與德育工作相嫁接。

東營市一中現有在編教職工519人,其中,在職黨員187人,占教職工總數的37%。黨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也處處時時體現著先鋒帶頭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黨員教師、先摸教師的帶領下,學校湧現出手術後一星期主動要求返校上課、女教師赤腳檢查英語聽力試音效果的感人事迹,也誕生了教師為學生改褲腿的溫馨瞬間。

抓住小契機,引導學生向美向善。

每年畢業典禮,學校邀請門衛、食堂廚師跟校長一起站在第一排,教師節除了給老師頒獎,也給他們頒獎。「食堂廚師每天早晨四點起來為學生準備早餐,表彰他們就是讓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史本泉說。

他記得,一年冬天,一位同學發現校園裡一隻流浪貓在水池裡抓魚跳不上岸了,請他幫忙解救。史本泉把這件事當成學生交代給他的任務,一面催促學生去上課,一面找人救貓。「學生下課可能來看,看看我校長有沒有把這件事當回事。我們希望學校教育出的孩子是有愛心的人。如果學生除了分數別的不聞不問,就是教育的失敗。」

學校百果園內種植了桃子、石榴等果樹,初秋時節,果實掛滿枝頭。果實成熟後,學校組織文明示範生採摘,一部分送給高三的學生,一部分送給學校的保安、保潔人員。學生們可能直到臨近畢業才有機會品嘗甜美的果實,而在果樹的生長季節,即時桃子落了一地,也沒有一個人去摘。德育品牌的打造,是從這一點一滴處開始的。

潤物無聲的教育,培養出有情有義的學生。2014年,市一中高三畢業生邢思睿奮不顧身跳入清風湖勇救落水女孩,救人後沒有留下任何信息悄然離開。2017年,男子發生車禍受傷倒地,市一中高三女生耿敏慧脫下外套蓋住傷者,並為其在雨中撐傘,直到男子被送上救護車。

挖掘鄉土文化,在歷史中找尋愛國支點

黨史寓於歷史當中,愛國的起點是愛家鄉。

市一中探索黨史學習教育校本化路徑,創新開展了「黃河入海——紅色文化校本體驗」活動。活動由學校歷史教師賴聲平主持,鼓勵學生自願報名,挖掘身邊親人的英雄事迹,在課堂上與同學們分享。同學們挖掘出的紅色歷史故事就發生在東營本土,甚至可能不為人知,尋訪整理歷史故事的過程,也是同學們建立歷史觀的過程。

賴聲平記得,一位同學找到了家中珍藏的一張攝於1951年的照片,藉此挖掘了自己二爺爺的故事。當他在講台上分享完這段故事後,動情地說,「我原以為史口鎮沒什麼特別的,但在那之後我再回家,我覺得這個鎮是那麼的美,那麼的好」。

學生講了課,頒發證書,儀式感做足。紅色文化校本體驗課程的目的在學生講出那句話的時候就已經實現了。截至目前,這樣的課程已經成功組織了六期。

作為政協委員,在今年兩會上,史本泉提出在未成年人中開展黃河入海文化教育,增強他們對家鄉的認同感、自豪感,激發青少年熱愛東營、建設東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根據他的建議,集中展現黃河入海文化的地方課本正在編寫,編寫完成後,將在小學到高中學段開展系統性授課。他認為,「愛國愛黨,從愛家鄉、愛市一中開始。有了這套鄉土教材,同學們了解了家鄉的文化,會很愛自己的家鄉的。」

創新「三小」學習模式,黨性教育柔性穿插

抓住時機,穿插黨性教育。

今年7月1日,市一中組織全體師生在校共同觀看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在史本泉看來,學校的黨性教育就應當抓住這樣的時機,柔性穿插,讓學生知道「哪些是應該知道的,哪些是應該銘記的」。

此外,根據高中節奏的特點,學校率先探索「小時段、小主題、小切口」的「三小」學習模式,有效地克服黨員教師工學矛盾的問題,極大地增強了學習教育的實效。立足支部組織架構,創新開展黨小組長述職評議,拓寬支部述職評議的外延;結合學校管理的特點,利用學生每周自主活動課,形式多樣的開展「黨史、國史」等大講話活動;根據高中學科教育的優勢,學校率先建立學科資源庫,豐富政治、歷史等學科的時政資源。

從2013年起,高中階段發展黨員的做法不再進行,針對對黨組織嚮往但缺乏了解的學生,學校立足團校、團日、業餘黨校等3大平台,開展團員青年網上大學習,舉辦青馬學堂研討,落實五支隊伍進校園宣講,組織學生業餘黨校。其中,業餘黨校每年組織一期,每期持續一個月的時長,每班選派三至四名同學參加學習,分專題由黨員老師授課,開展黨史、黨性教育。學生業餘黨校成為省內高中為數不多的教育品牌,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入黨積極分子,被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