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新學期伊始,學生們迎來了一個不一樣的新學期。在校就能完成作業,有不懂的問題,可以向老師們請教,還有豐富多彩的課後特色課程可供選擇。新上線的「5+2」課後服務模式,讓家長和孩子有了新的體驗。東莞各校的課後服務開展如何?有哪些特色?學校如何統籌?讓我們一起聚焦課後服務!
學校:多彩課後服務,助力學生成長
新學期,東莞各學校推行課後服務「5+2」模式。即學校每周5天都要開展課後服務。課後服務包括早午餐,午休和下午課後服務。下午課後服務每天至少開展2個學時,這一部分又包括基本託管服務和特色託管服務。
從9月6日,即新學期的第二周開始,東莞多所學校也已啟動特色託管服務。記者從南城陽光中心小學了解到,從去年秋季開始,學校的430服務課程已經全面啟動了。本學期,學校按照有關要求對課程進行了全面優化,新學期的下午課後服務也已經啟動一周了。第一學時從下午3點50分到4點30分,第二學時從4點30分到6點,南城陽光中心小學副校長戴宏幫介紹,第一學時是作業託管,主要由校內老師承擔,學生在課室內寫作業,第二學時是素質拓展服務,由學校特色社團和第三方提供的素質拓展課程兩個部分組成,學生根據自己所選的課程到指定場所上課。
課程設置方面,南城陽光中心特色託管服務結合學校辦學理念,選擇一批符合學校辦學理念的課程,例如體育類的足球、籃球、羽毛球等,藝術類的合唱團、舞蹈團、管弦樂團等,還有科學探究類的編程、手工等30多種課程供學生們選擇。
松山湖中心小學也開設了基本託管服務和素質拓展服務。基本託管服務主要是學生自習、做作業、自主閱讀、教師答疑等基本看管服務,每天提供至少1學時。同時,學校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對有需求的學生提供以閱讀指導為主的「快樂閱讀」,自主運動為主的「陽光體育」的基本託管服務。
此外,學校還將素質拓展服務分為社團類和普及類兩種。社團類以音樂、美術、科技、體育、語言等社團活動為主,通過「自主報名—教師審核—雙向選擇」的原則開展,每周一和周四各開展一課時,除個別特殊社團外,人數上限每班25人。
普及類則結合學校課程改革、教學改革、辦學特色、學生學習和成長需求,根據學校的師資、場地等實際情況,開設不同類別的以運動、藝術、科技、學科拓展等為主,普及性質的特色課堂託管,如滿足開班條件,則每周三開展一課時。
家長:解決了後顧之憂,會更加重視素質教育
新學期的校內課後服務,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歡迎,也全面解決了家長們的後顧之憂。以南城陽光中心小學下午課後服務為例,戴宏幫告訴記者,學校參加下午課後服務的學生人數目前在2100多人次,占學生總人數的70%以上。他表示,家長們普遍對於體育類、藝術類的課後課程感興趣。報名人數遠超招生人數,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們廣大家長對於孩子素質教育的重視。
而在長安中心小學,下午課後託管服務也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該校共有1054名學生報名參加,佔全校學生的62%。
南城一小學家長蔡女士認為,新學期的課後服務是一件值得令人高興的事,她認為,學校的課後特色託管有三大優勢,第一是解決了雙職工家長孩子4點半放學後無人接的尷尬;第二是課程開設相對比較豐富,可供選擇多;第三是價格比外面培訓機構低很多,而且負責提供服務的第三方機構,也是經學校和家長們考察通過的,品質有保障。
不僅如此,記者還了解到,除了下午課後服務外,東莞多個學校還根據學校條件和家長需要,開設了早餐、午餐、午休服務,也同樣受到家長的歡迎。孩子在東城某民辦學校上五年級的梁先生告訴記者,他家孩子參加了學校的午托、午休以及下午的課後服務,「午托和午休確實減輕了家長的負擔,以前孩子都是在校外的午托機構午休和午餐,現在在學校,我們自然更放心了。」另外,他也認為,學校的特色託管課程對於孩子來說,更是一種興趣的延續。「我們家孩子對於編程、機器人這方面很感興趣,暑假裡報名參加了一個機器人編程的課程,這次學校公布的特色託管服務里也有相關的課程,孩子看到後很開心,搶著讓我幫他報名」。
業內人士:建立具備學校特色的課後服務課程矩陣
儘管大多數學校已經開展了課後服務,大部分家長也信任和選擇校內課後服務,但服務如何匹配家長需求,學校如何將課後服務與辦學特色相結合?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家長解憂呢?
中國未來研究會人才戰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東莞市教育培訓界資深人士許旭認為,課後服務要落到實處要求學校統籌,建立系統的管理規章制度,領導重視,強化流程管理,加強檢查總結,積極開展各類經驗交流學習活動,建立完善的檔案制度。同時,還可以實施全員培訓,營造良好氛圍,從校外到校內,梳理關鍵節點,全面規劃;從課前、課中、課後,在教與學的完整周期作出科學的調整;從教風、學風、校風,全方位提出新的要求,建立作業監督機制,教師教學規程、質量評價標準等制度。
具體的做法有,建立具備學校特色的課後服務課程矩陣。在教師資源上,採用內挖潛力,請進來的方法,可以利用現有的在校教師的專長、家長的特殊技能、社會賢達、周邊高校教師、著名體育隊伍等教育資源,組建課後服務的教師團隊,覆蓋到所有學生可能涉及到的領域。
在場地資源上,充分利用社會資源,走進社區,走進實踐基地,展覽館,讓學生去充分了解和拓展視野。
在課型開設上,可以發展課後作業輔導班各類藝體類活動,學習沒跟上的上作業輔導,低年級和學習能力強的提供各類素質活動「菜單」,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例如課外閱讀、創客教育、勞動技能、志願活動、中華傳統文化、軟硬筆書法、簡筆畫、足球、籃球、武術、民樂、合唱、機器人、科普、思維與口才、魔方、課本劇、啦啦操、中國舞、茶道等,做到「人人有課上,課課有人上」。
在組織形式上,加強社團創建,隨著各類活動開設,自然形成了很多以興趣愛好分類的跨班級、跨年級的共同愛好者,這些愛好者組織起來,構建不同的社團,社團便於組織活動,社團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對課後服務不反感,讓學生可以全方面發展,學生也很喜歡。
文/記者 肖郅朋
圖/記者 陳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