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傅文婧5月10日報道:華東理工大學素有「中國化學工程師的搖籃」之美譽。1952年,華東化工學院(即華東理工大學前身)在上海成立時,丁西三同志就是建校之初的8位黨委委員之一。生於1921年的丁西三今年已經100歲,而黨齡也長達80年,他從青年時代就投身革命,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親歷和見證了華東化工學院的創建和發展。今天,這位「00後」老人向廣大青年學子講述了自己「永遠跟黨走」的人生經歷。
丁西三先生與青年學生交流
抗戰救國 踐行初心
丁西三的革命思想是從學堂開始的。「當時,老師在課堂上教我們一些革命歌曲,我至今仍然銘記於心。我小時候很愛讀書,利用課餘時間自學了很多知識。那個時候條件艱苦,放學後我就去賣煤油燈,賺錢買書學習。」丁西三回憶說。
19歲那年,丁西三開始擔任村長,此後一直從事革命工作,對黨的忠誠與熱愛也是在革命工作中培養起來的。1941年,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1943年春天,丁西三進入抗日部隊,主要是發動群眾抗戰打游擊,開展地雷戰、「麻雀戰」。
丁西三獲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那時就知道抗戰,我父親不讓我走,我還是說,不行,現在不抗戰不行。」他回憶說,「有一次戰鬥,敵人離我們十多里路,我們每天四五點鐘吃完晚飯集中出發,一宿走四五十里路,走到宿營地,戰士累得一倒下就睡著了。第二天,敵人的部隊兩三個鐘點就趕上來了……我這個人很幸運,才能存活下來。」
儘管時時冒著生命的危險,但丁西三不僅自己一直戰鬥在抗日第一線,還動員妹妹、弟弟一同參加革命工作,以堅強的革命意志和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信仰。
丁西三青年時代就投身革命
結緣華化 幹事創業
解放上海後,華東局抽調了200多個縣團級幹部,到當時位於上海寶山路上的暨南大學第二院學習政策,其中就包括丁西三。這也為他後來進入教育領域打下了基礎。
1952年,華東化工學院成立,丁西三全程參與了建校過程。「那個時候,學校師生很少,院校管理的經驗幾乎一片空白。但是,我們始終堅守『黨對學校一切工作的領導』這一基本方針。」
說到學校第一任校長張江樹,丁西三說:「他對業務非常認真,對學校的發展傾注了很多心血。他非常重視老教授、老教師,同時也注意對新教師的培養。他尊重黨,尊重每一位黨員同志。」
西南分院建設時期丁西三等參加建校勞動
為了落實黨委對高校的領導,當時的學校採取了如下辦法:一是抓政治學習,組織教職工開展政治學習活動;二是抓思想改造;三是重視黨員的培養。當時,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聯繫非常密切,重視與教授、教師們交朋友,並且關心解決群眾生活、工作中的困難,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
那時候,學校還建立了馬列主義教研室。作為教研室的建設者,丁西三自覺承擔起授課的任務。白天工作繁忙,他就利用晚上的時間備課,通宵是常有的事情。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他還到中國人民大學進修學習,成為哲學系的學生。「我做學生的願望非常強烈,因為我覺得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沒有教育知識,沒有哲學基礎,是無法做好工作的。」
奮戰黃坡嶺 建設西南分院
上個世紀60年代初,為貫徹國家戰略決策,作為教育部重點高校的華東化工學院內遷部分專業,選址四川自貢,創建華東化工學院西南分院。
在國家的號召和組織的安排下,丁西三參與了西南分院的建設,主要負責後勤工作和物資調配工作。他天天乘公交車往返於糧食局等地方機構,盡自己所能,為工程建設人員提供後勤保障和物資支持,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當時為了節約建設房屋的經費,我們主動要求和群眾住在一起,兩家人住一間房。條件雖然艱苦,但是我覺得樂趣也有很多。那個時候,同志間不分你我,相處非常融洽。」丁西三回憶說。
西南分院建設時期丁西三與學生在一起
在西南分院建設時期,參與建設工作的所有幹部、教職工,付出的不僅是辛勤與汗水、智慧與才華,更是滿腔的熱情和無悔的年華。大家克服各種困難,遠離家鄉,與當地人民一道,默默無聞地奮戰在黃坡嶺,為祖國的國防建設、教育事業灑熱血、作奉獻。在那裡,學校招收和培訓了2千餘名學生。這些學生多來自雲貴川地區,他們學習勁頭很強,畢業後被分配到了全國各地,為國家的化學化工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數十年過去,華東化工學院西南分院已發展成為擁有3萬多人的四川輕化工大學。華東化工學院在建設西南分院過程中鑄就的「勤奮求實、艱苦奮鬥、頑強拼搏、開拓創新」的黃坡嶺精神,現已成為華東理工大學和四川輕化工大學根脈相連、共展宏圖的力量和源泉。
與黨同呼吸 永遠跟黨走
回望與學校共成長的路,丁西三深感:「要緊跟黨,緊跟黨的政策路線,要注意發展、創新,沒有發展創新不行。」「要大膽地闖,沒有闖勁不行,所以在幹事業方面要敢闖。」
丁西三在百歲生日時揮毫書寫「永遠跟黨走」
如今已百歲高齡的丁西三仍然心系教育、心系黨。不久前,在面對前去看望他的華理學子時,他還深情寄語:「希望年輕人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永遠跟黨走,把我們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