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兩博士,一門三北大,這都是什麼樣的神仙家庭?

提起一門兩博士,相信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張文宏和張文宇兩兄弟吧。沒錯,就是他們。

可大家又是否猜出了一門三北大的人都是誰呢?這裡我設個小懸念。

俗話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一個人能夠取得成就,20%取決於後天努力,80%取決於父母的教導。」

無論是一門兩博士,還是一門三北大,從他們的日常家庭教育中,通過分析我發現,父母的言傳身教決定著孩子未來的成就大小。

那些擁有大成就的人的家庭,他們的父母無一例外地都無比重視孩子的學習,不斷地勉勵孩子好好讀書。

一個人若不讀書是沒有前途的

在張文宏兩兄弟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早早地給他們倆灌輸「一個人若不讀書是沒有前途的」思想觀念。

張文宏父母都喜歡讀書,他們還經常給兩個孩子講自己在書中學到的知識和看到過的歷史故事。

1979年,國家大舉進行改革開放,曾興起了一股打工潮。隨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響亮口號,受金錢的刺激,許多的年輕人都選擇了輟學,不是下海經商,就是跑去外地打工尋夢。

但張文宏的父母卻恰恰相反,他們常常教導兄弟倆,不要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要堅持好好讀書學習,要將眼光放長遠些。

正是因為父母的教導有方,重視讀書,更注重自己的以身作則,才有了後來的一門兩博士,也才有了張文宏和張文宇兩兄弟今天的成就。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一門三北大的人是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和他的兩個姐姐——大姐和三姐。於李彥宏來而言,對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爸爸李貴富了。

李貴富曾是化工廠的一位鍋爐工,他念過私塾,背過四書五經,會詩詞歌賦,喜歡寫毛筆字。

父親對李彥宏最常說的話就是那句「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後來,在李彥宏長大後,他還將爸爸教給他的這句話當作了自己人生的座右銘。

童年時期,父親時常告誡李彥宏要努力讀書考上大學,因為他們家是一個普通的家庭,沒有後門可走,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本事

正是父親這些孜孜不倦的教誨 ,讓李彥宏不停向前,勇敢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堅持自己獨立的人格,並最終開創出了自己的一份事業。

在父親的追思會上,李彥宏追悼父親:

「我父親一生雖沒有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顯赫炫目的名聲地位,但在我們心中,父親是一個正直善良、偉大優秀的父親。我們這些子女的成長跟他的教導無論如何是分不開的。」

是的,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與父母的教導息息相關,也決定著孩子未來所能取得成就的大小。

父母優良的言傳身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縱觀張文宏和李彥宏的家庭教育,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父母優良的言傳身教。

他們的父母都喜歡讀書、並且身體力行地踐行著;重視學習氛圍的營造,讓孩子早立志、立長志;他們的眼光遠大、不急不躁、更不急於求成於當下。

兒童早期教育開創者卡爾·威特說:

「早期教育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即便請最優秀的教育家做最細心的教育,也收效甚微」。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了,而卡爾·威特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他親身試驗,將自己一出生就被認為是痴呆的兒子,一手教育成了全才。

他的兒子能夠自由運用德、法、英等六種語言,知曉化學、物理、動植物學等多學科知識,尤為擅長數學。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4歲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23歲發表《但丁的錯誤》,33歲出版《神曲》德譯本,一生任教於德國知名學府。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是每個人都不可或缺的教育,但歸根結底,最最重要的還是家庭教育。

正如蔡元培在《中國人的修養》里說:

「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謂萬變不離其宗者,大抵胚胎於家庭中」。

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有著什麼樣的品性,以及所能取得成就的大小,其實早就在家庭教育中,在父母的影響下就已經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