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軍今年共有22所院校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招生
中國軍校邀你共赴強軍之約
「中國軍校」版聯合軍委機關招生業務部門「軍校招生」公眾號、中國軍號客戶端推出「強軍報國正當時·中國軍校巡禮」專題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廣大青年生逢其時,也重任在肩。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習主席殷切囑託廣大青年要勇於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強軍事業呼籲有志青年攜筆從戎、接續奮鬥,走進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春去夏來,中國軍校再次向廣大青年學子發出真摯邀約。軍校方陣群英薈萃、人才輩出。這裡有鐵甲洪流、陸戰新銳,也有鷹擊長空、犁浪深藍,更有長纓雷霆、電網擎天。報考軍校的新時代有志青年,將在這裡增長報國本領、磨礪血性品格、綻放青春夢想,開啟壯美軍旅人生。
今年共有22所軍隊學歷教育院校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招生。近年來,在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的指引下,院校調整改革進一步走深走實。作為鍛造新型軍事人才的搖籃,這些院校著眼建設一流院校、培養一流人才,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在體系調整中轉型重塑,在深化改革中換羽新生,紮實推進科技強軍、人才強軍。
即日起,「中國軍校」版聯合軍委機關招生業務部門「軍校招生」公眾號、中國軍號客戶端推出「強軍報國正當時·中國軍校巡禮」專題,準確公布招考信息、立體展現軍校特色,緊跟報考軍校全流程,為受眾答疑解惑,為青年學子報考軍校加油助力。歡迎廣大有志青年報考軍校、共赴強軍之約。
本期介紹近日經中央軍委決定調整組建的陸軍兵種大學、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這3所院校均為高等教育院校,面向社會招收普通高中畢業生。
陸軍兵種大學

陸軍兵種大學由陸軍裝甲兵學院和炮兵防空兵學院為基礎調整組建,是全軍唯一一所面向裝甲兵、炮兵、防空兵培養主戰兵種人才的大學,是「陸戰之王」成長的搖籃、「鐵血戰神、空疆衛士」培養的沃土。
作為歷經戰火洗禮的知名高校和勝戰先鋒成長的軍事殿堂,大學辦學歷史可追溯到「延安炮校」和「哈軍工」,在80餘載風雨歷程中,形成了「為黨鑄魂、向戰礪劍」育人理念和「軍政兼優、指技兼融」人才培養特色,為部隊輸送了一大批高素質軍事人才。伴隨改革強軍新征程,大學立足全新定位,擔負新時代一流軍事人才培養先行試點重任。
大學橫跨5省6市,校本部坐落於安徽合肥,辦學積澱厚重,環境條件優越,育人成果豐碩,將為廣大青年學子成長為共和國軍官提供堅實支撐和廣闊舞台。大學承接建設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8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以及24個本科教育專業,形成涵蓋軍事學、工學、管理學多門類學科專業布局。大學建有5個國家級、13個軍隊級重點實驗室,擁有以院士領銜、國家軍隊教學名師和科技領軍拔尖人才為骨幹的曉戰教戰人才方陣,近年來獲國家和軍隊(省部)級科技獎120餘項、教學成果獎110餘項。
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

信息支援部隊工程大學擔負軍隊網路信息體系新域新質人才培養重任,以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陸軍工程大學通信士官學校為基礎調整組建,是全新打造的戰略性兵種信息支援部隊唯一直屬大學,是我軍信息網路、通信工程、數據智能、軟體系統等網信軍官培養搖籃。
大學是兵種專業類高等教育院校,是服務信息支援部隊的主體院校、新域新質的特色院校、網信領域的專業院校。設有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各領域專家90餘人,建有7個國家級、軍隊(省)級重點實驗室,是全軍首批招生培養軍事學碩士研究生的院校之一,是最早開展信息戰理論研究的院校。近年來,大學獲國家、軍隊(省)級獎項300餘項,被評為全軍「教學優秀單位」、全軍「開展學習成才活動先進單位」。
大學聚焦網路信息體系新域新質領域,開設通信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數據鏈工程、電磁頻譜工程、信息安全、智能視覺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指揮信息系統工程、軟體工程、網路工程等10個本科專業,承接建設信息網路科學與技術、數據智能與雲計算、軟體工程與指控系統等6大學科群,形成了以網路信息技術為主導,覆蓋網信各領域的新型學科專業體系。
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

聯勤保障部隊工程大學是一所立足聯保、面向全軍的高等教育院校,以陸軍勤務學院和陸軍軍事交通學院為基礎合併組建。
校本部駐重慶,辦學實體分別部署在天津、重慶和安徽蚌埠。主要面向全軍後勤領域通用專業培養指揮管理、工程技術人才,學科專業涵蓋軍事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4大門類,承接建設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1個本科專業。其中,軍事後勤學、軍事裝備學、應用經濟學、機械工程、土木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等學科在軍內外享有讚譽。
大學前身聚合了原後勤工程學院、軍事經濟學院、軍事交通學院、軍事交通運輸研究所等院校和科研單位教學力量,辦學實力雄厚,紅色基因底蘊深厚,薪火傳承「紅岩精神」「紅管家精神」「鋼鐵運輸線精神」,是我軍後勤領域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理論技術創新的重要力量、戰略戰役支援保障的重要支撐、行業精神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國際軍事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馮琳、葛斌、李華、王寧整理)
「軍校招生」公眾號
中國軍號客戶端

刊於5月20日《解放軍報》11版
來源丨解放軍報

監製丨歐燦 侯大偉
編審丨劉建偉 錢宗陽 韓傑
責編丨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