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的教育領域中,在職老師課外補課這一現象,長期以來猶如一顆毒瘤,飽受社會各界詬病。其負面影響廣泛且深遠,不僅嚴重背離了教育所倡導的公平公正、全面育人的初衷,更如一座沉重的大山,無情地壓在家長和學生的肩頭,給他們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負擔。
在眾多家長心中,不少在職老師的做法令人心寒。課堂本應是知識傳遞的神聖殿堂,然而,部分老師卻在這個本應純粹的場所動起了歪心思。他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一些關鍵的知識點,要麼故意含糊其辭、一筆帶過,要麼乾脆直接跳過不講。隨後,便在課後通過各種隱晦的方式,暗示學生參加自己私下組織的課外有償補課活動。
以一位江蘇家長的親身經歷為例,他的孩子在某中學就讀,班上的數學老師在課堂上表現得極為敷衍。講解題目時,總是模稜兩可,許多重點和難點知識都只是輕描淡寫地帶過,導致孩子聽得一頭霧水。然而,課後這位老師卻頻繁在班級群里發布一些所謂 「提高班」「精英班」 的信息,明裡暗裡引導學生報名參加。據了解,該老師組織的補習班每節課收費高達 200 元。為了孩子的學業,家長儘管內心充滿無奈和憤懣,但也只能無奈地咬牙為孩子報名。僅僅一個學期,補課費用就如流水般花去了好幾千元,這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沉重的經濟開支,給家庭的經濟狀況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在職老師的這種課外有償補課行為,對學生學習壓力的加重程度更是令人咋舌。在正常的教育理念中,放學後的課餘時間,本應是學生們放鬆身心、舒展天性,去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培養綜合素質的寶貴時段。但如今,在課外補課的大環境影響下,學生們卻不得不拖著早已在學校學習了一天而疲憊不堪的身軀,急匆匆地奔赴各個課外輔導班。在補習班裡,他們又要面對堆積如山的額外學習任務,長時間處於這種高強度、高負荷的學習狀態之中。久而久之,許多學生的身心都達到了疲憊的極限,不僅身體上出現各種不適,在心理層面上,更是對學習逐漸產生了強烈的抵觸情緒,甚至開始厭惡學習,這對於學生的長遠發展無疑是極為不利的。
從宏觀的教育秩序角度來看,這種在職老師課外有償補課現象的肆意泛濫,如同一場可怕的風暴,嚴重擾亂了正常的教育生態。教師的核心職責,本應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為全體學生提供優質、全面且公平的教育服務。然而,當部分老師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課外有償補課活動中時,他們必然無法再像以往那樣,將全部心思放在課堂教學的精心準備和認真實施上。如此一來,課堂教學質量的下降便成為了不可避免的結果,這無疑是對廣大學生受教育權利的一種無形侵害。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行為極易引發教育不公平的問題。在現實社會中,不同家庭的經濟條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對於那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而言,面對高額的課外補課費用,他們往往只能望而卻步。這就導致了這些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機會上,遠遠落後於那些能夠參加課外補課的同學,進而在學業發展上逐漸被拉開差距,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嚴重違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則。
面對在職老師課外有償補課這一頑疾,教育部門並非沒有採取行動。多年來,教育部門三令五申,通過出台一系列嚴格的政策法規,明確嚴禁在職教師從事課外有償補課活動。然而,現實卻令人失望,儘管政策的禁令高懸,但這一現象依舊如同野草一般,屢禁不止,甚至在某些地區還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深入探究其背後的原因,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部分教師的師德出現了嚴重的滑坡。
在市場經濟的浪潮衝擊下,他們過於追逐經濟利益,將教師這一神聖職業所應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拋諸腦後,在利益的誘惑面前喪失了基本的職業道德底線。另一方面,現行的監管機制還存在諸多不完善之處。在對違規補課行為的監督和查處過程中,存在著監管漏洞、查處手段有限、處罰力度不夠等問題,導致對違規行為的打擊效果不佳,無法形成足夠的威懾力,使得部分教師心存僥倖,敢於頂風作案。
為了能夠從根本上徹底杜絕這一不良風氣,還教育一片清朗的天空,有關部門必須痛下決心,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首先,要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多層次、長效穩定的監督機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如大數據監測、在線舉報平台等,拓寬監督渠道,鼓勵家長、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積极參与到對違規補課行為的監督舉報中來。同時,對於那些經核實確實存在違規從事課外有償補課行為的教師,要嚴格依法依規進行嚴肅處理,絕不姑息遷就。不僅要給予相應的經濟處罰,還要在職稱評定、職務晉陞、評優評先等方面,給予嚴格的限制甚至一票否決,讓違規者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沉重的代價。
教育,乃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它承載著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在職老師課外有償補課這一不良現象,絕不能任由其繼續肆意發展下去。只有堅決、徹底地取締這一行為,才能為廣大學生營造一個公平、健康、積極向上的教育環境,讓學生們能夠在純凈的教育氛圍中茁壯成長,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目標,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人才。在此,我們殷切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高度重視這一問題,迅速行動起來,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儘快解決這一長期困擾教育領域的難題,讓教育回歸到其應有的本質狀態 。
免責聲明:本文信息來源於網路,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