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專輯的出版歷時一年,其背後卻凝聚了十年以上的積澱。」日前,《王菲音樂劇選段教學專輯》於各大平台上線,這場綿延十年的美育耕耘,終在2025年的春日破土抽芽。從軍營到高校,從舞台到講台,從獨唱演員到育人園丁……南京農業大學教師王菲希望推動美育教學思政化與專業化相結合,引導學生立足現實、開闊視野,將鄉村振興的南農敘事與民族復興的時代強音,轉化為直抵人心的藝術表達。

「教師是引路人,一首歌需學生自己『解碼』」
鐘山腳下,梧桐道旁,衛崗55號這座承載流金歲月的大院,曾是南京軍區前線文工團,王菲正是在這片藝術沃土上,度過了自己藝術生涯最初的十年。「走基層,上高原,入邊防,下海島……那時候我作為文工團的一員,為兵服務,慷慨激昂!」他一次次走上舞台、深入兵營,在磨礪中錘鍊技藝,于堅守中沉澱匠心。
2013年,隨著軍隊體制改革的推進,王菲決定轉業。「轉業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高校。」出身藝術教師世家的他自幼浸潤在教書育人的氛圍中,心中滿是對青蔥校園的嚮往。

孫菲陽是南京農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發展學院藝術系的一名大二學生。在剛開始聲樂學習時,她的聲音較緊,聲帶猶如繃緊的琴弦,張力失控,這令孫菲陽感到非常焦慮。但王菲並沒有要求她與別人一樣練習,而是說:「每個人的聲音都是獨一無二的,關鍵是如何找到它並讓它發光。」
經過不懈努力,通過放鬆練習和個性化發聲訓練,孫菲陽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聲音,也找回了自信。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當被問到印象最深刻的一節課時,人文院民俗學系2024級研究生蔡卓睿便談起這首《長城謠》。「王老師經常讓我們學習紅色經典作品,讓我們了解背後的歷史故事,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去感受,去體悟旋律躍動里的家國情懷。」
王菲說:「一首歌的情感邏輯需要學生自己『解碼』,教師是引路人。」不僅在課堂上傾囊相授,王菲將三尺講台延伸至課後——排練間隙的聲腔理解、琴房內外的作品指導、食堂桌邊的創作探討,這些流動的教學場景,點滴間匯聚成了學生突破藝術瓶頸的密鑰。

用藝術唱響時代、點亮「三農」
音樂劇,是一種現代的舞台綜合藝術形式,以敘事為主的戲劇表演結合優美的人聲歌唱和多樣化的舞蹈表演,共同融合於舞台之上。
逾二十載舞台實踐與聲樂教學的淬鍊,使王菲建構起獨特的音樂劇知識體系,這些在理論與實踐的螺旋式沉澱的寶貴經驗,最終促使他選擇音樂劇作為教學和美育的載體。

「我在選曲時,充分考慮旋律、風格等因素,力求能夠吸引年輕人。」專輯精選十首中外經典音樂劇選段及影視插曲,涵蓋古典、流行、民族民歌等多種風格,以演唱的形式呈現。這是一次革新的探索,既是對十餘年專業教學經驗的系統梳理,也是一次推動學科融合、突破專業壁壘的教學創新。
依託專輯,王菲引導學生以音樂劇為載體,在演唱中塑造人物,在表演中釋放情感,實現作品審美里「聲台形表」的有機統一。
「王老師的新專輯我第一時間就關注了,經典音樂劇選段的演繹既精準復現原作精髓,又創新融入情感理解,使音樂敘事與人文情懷深度交織。這張專輯兼具教學實用性與學術研究價值。」人文院表演專業221班周優優同學以此教學專輯為樣本,常伴案頭指引藝術求索。
通訊員 王玉龍 張子樂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李楠
(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