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聲浪高,科目未瘦身,教材仍厚重,何時動真格?

2025年04月01日15:13:06 教育 1399

這幾年,教育部門為了給學生減負,想了好多辦法。

像開展延時服務,把課間時間延長,還規定了學生的到校時間和作業時間。

可奇怪的是,減負措施越來越多,學生的負擔反倒更重了。

有網友說,最有效的減負辦法就是減少考試科目、精簡教材內容。

考試內容少了,難度降了,學生負擔自然就輕了。

可為啥減負措施里,偏偏不碰這兩項呢?其實這裡面是有原因的。

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提升全民素質,學生要學的科目是越來越多。

某沿海城市的小學,課程從1980年代的6門核心課程,增加到現在的18門,像編程、人工智慧這些新興領域都加進來了。

減負聲浪高,科目未瘦身,教材仍厚重,何時動真格? - 天天要聞

科技進步快,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教育系統就想通過增加課程來應對。

但這裡面有問題。根據北師大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的數據,小學生每天有效的學習時間達到10.2小時,比成年人標準工作時間還長。

課程一直在做 「加法」,可學生認知發展需要的是 「減法」,這就產生矛盾了。

教育到底是要培養完整的人,還是只培養適應社會機器的 「零件」 呢?

教材和考試難度為啥降不下來。

高考數學試卷的難度係數,從2000年的0.68,降到了2023年的0.52,語文的閱讀量在十年間增長了47%。

為啥會有這種 「難度競賽」這是因為優質教育資源太稀缺了。

985高校的錄取率一直就維持在1.5%左右,考試系統沒辦法,只能靠提高區分度來選拔人才。

這樣一來,就形成惡性循環了。

減負聲浪高,科目未瘦身,教材仍厚重,何時動真格? - 天天要聞

考試難度提高,學生就得提前學習。

有教育機構做過調研,發現85%的小學高年級學生都已經在學初中的課程了。教育變成了「軍備競賽」,學習知識也成了競爭的工具,這就是為啥減負措施越多,學生越「內卷」。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利益在驅使。

如今教育成了一門生意,好多人都想從學生身上賺錢。

現在教育領域成了資本競爭的新熱門。

2022年,K12教輔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英語培訓在細分市場里佔比達到32%。

教育產業化形成了一個特別複雜的利益網路,教材編寫、教輔出版、培訓服務構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利益相關方,實際上就形成了一個「增負同盟」。

有些地方的行政權力和市場資本勾結在一起。

比如說,有些地區推行的「智慧教育」工程,表面上看是教育信息化改革,實際上就是給特定企業輸送利益。

這種權力和資本的勾結,使得減負政策在實施過程中被大打折扣,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考試科目過多、難度過大,直接導致學生負擔重、壓力大。

每學期教學時間是固定的,考試科目多了,每科教學時間就少了。

老師教學時間緊張,就只能趕進度、布置大量作業。

考試難度大,老師平時就得加大訓練難度,讓學生大量刷題,因為目前也沒更好的提高成績的辦法。

減負聲浪高,科目未瘦身,教材仍厚重,何時動真格? - 天天要聞

學校為了提升成績,就讓學生瘋狂刷難題,最後壓力和負擔都落到了學生身上。

學生負擔實在太重了,必須把孩子們從繁重課業負擔里解放出來。

現有的減負措施雖然有點作用,但對學生來說遠遠不夠。

現階段高考制度短期內很難改變,所以只能從減少考試科目、降低考試難度入手,不然學生還是得陷入大量刷題的訓練中。

當前的教育困境,實際上就是社會轉型期系統性矛盾在教育領域的一種反映。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只是教育系統自己努力改革就行,還需要全社會達成新的教育共識。

只有把教育從功利主義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才是減負的最終目的 。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增分100分以上的復讀生有話說(三) - 天天要聞

增分100分以上的復讀生有話說(三)

我校25年高考復讀生平均增分86.5分最高增分202分增分100以上49人,佔比34%增分80分以上86人,佔比59.7%物理組合平均分496分歷史組合平均分508.28分物理組合強基率由24年高考的4.76%提升至50.48%本科率由24
高考結束考生家長仍需警惕,網警護航高考警惕花錢改分騙局 - 天天要聞

高考結束考生家長仍需警惕,網警護航高考警惕花錢改分騙局

高考加油高考已經結束,千萬考生家庭進入等待查分階段。然而,在這段緊張而充滿期待的日子裡,一些不法分子也瞄準了考生和家長的心理,編織各種「提前查分」、「內部改分」、「特殊招生指標」、「花錢保錄取」陷阱,利用「焦慮」牟利,家長稍有不慎,就可能蒙
藏起來,度娘都搜不到的走心句子,太高級了 - 天天要聞

藏起來,度娘都搜不到的走心句子,太高級了

01☺︎⁺◞̆ʚ·͜·°ɞ在這世上,女孩總是被貼上各種標籤:溫柔、賢惠、乖巧……但這些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我們不應該被這些刻板印象束縛,而是要活出屬於自己的模樣。努力,就是為了打破這些標籤,從「被定義」到「我定義」。02.
海南省科協舉辦航空職業科普培訓營,帶領青少年「零距離」體驗飛行魅力 - 天天要聞

海南省科協舉辦航空職業科普培訓營,帶領青少年「零距離」體驗飛行魅力

9歲的喬子欣高舉親手組裝的航模,興奮地喊道:「教官快看!我做的飛機飛起來啦!」7月5日,在海口某飛行訓練基地,40名青少年參加由海南省科學技術協會與海南日報全媒體運營中心共同策劃的「航空職業科普培訓營」,開啟充滿趣味與挑戰的航空科普之旅。 此次培訓營作為《自貿海南 天天科普》第四期實踐活動,以「科普基地參...
何為「通識教育」? - 天天要聞

何為「通識教育」?

《通用人工智慧:認知、教育與生存方式的重構》作者:劉嘉版本:中信出版社2025年6月 現代教育的起源:為誰而學在亞平寧山脈與波河平原之間,是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它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的伊特拉斯坎人時期,宜人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和連接義大利北部和中南部的交通樞紐,使得它成為義大利乃至歐洲的商業和貿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