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拿證!零基礎考取特種作業資格。」「持證日薪翻倍,掃碼可驗!」
近期,這類關於「高薪捷徑」的廣告在社交平台密集刷屏。今年2月初,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調查發現,部分商家以「技能培訓」為幌子,通過仿冒政府網站、偽造二維碼驗證等手段,兜售假特種作業證件。這些流向建築工地、礦山企業等領域的「特種作業資格」,成為威脅安全生產的隱患。
——————————
百元假證竟能「掃碼驗真」
特種作業領域與安全生產緊密相連,涵蓋電工作業、焊接與熱切割、高處作業、製冷與空調作業以及煤礦安全作業等。這些工作專業性強、危險性高,《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取得相應資格,方可上崗作業。
記者在各大電商平台搜索發現,一些電商平台繞過「辦證」等關鍵詞搜索,會出現大量打著「學歷提升」「職業技能提升」旗號的虛擬商品。
記者隨機詢問幾個商家,對方客服要求添加微信進行「一對一服務」,稱「有些事情不方便在平台說」。添加微信後,客服發來消息,稱他們「業務廣泛」,可辦理各種職業資格證書,「教師資格證、普通話、健康管理師、保育員、心理諮詢師、計算機、會計、人力資源秘書、電工、焊工、鉗工等證件均可」。
當記者詢問一名客服如何參與電工作業相關的職業技能資格培訓或考試時,對方直接發來一張特種作業操作證的照片。「160元一張,發資料辦理。」該客服稱,不需要考試或培訓,也沒有資質要求,在其店鋪能直接「辦理」相關證件。
記者注意到,這張特種作業操作證上清晰地標註有證號、持證人姓名、作業類別等詳細信息,左下角發證機關顯示為福建省應急管理廳,右下角有驗證該證件的二維碼。掃碼後,網頁顯示出證書掃碼結果,顯示信息完全匹配,下方備註顯示「本證書應於2025-08-18前進行複審」。
值得注意的是,特種作業操作證由應急管理部統一監製,查詢平台網址為https://cx.mem.gov.cn。但是,掃描該證件上的二維碼後,顯示的網址並非應急管理部官網。
「我們家的證件只支持掃碼驗真,不支持在應急管理部查詢。」這位商家坦言,其售賣的是偽造的特種作業操作證。
記者了解到,辦理假證的價格在100元-300元不等,某些不法商家能提供掃碼驗真、電子證照下載的服務,這些商家的仿冒網站,如果不與應急管理部官方網址仔細對比,確實能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為何假證使用頻發?在北京某工地,記者隨機詢問發現,普通工人工資每天200元-300元,如果持有特種作業操作證,相關待遇會有較大提升,比如電焊工的工資可達每天600元。
「形式合規」豈能掩蓋實質風險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網路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懷勝表示,在安全生產領域中,「人」是最大的風險源。特種作業持證造假背後,反映出安全作業人員需求量大與相關監管不足的問題,需要從制度設計、執法協作和技術支撐等多個維度綜合施策。
在他看來,特種作業人員資質認證是安全生產的「第一道防線」。而當前社會需求與持證人員數量存在明顯缺口。例如,某種特種作業市場可能需要10萬名持證人員,但實際僅有5萬人具備資質。這種供需失衡催生了造假產業鏈:企業為維持生產,對證件真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業人員因培訓成本高、時間投入大,選擇通過造假快速獲取就業資格。
他強調,企業作為用工主體,本可藉助技術手段,如通過統一核驗平台識別假證,但受經濟利益驅使,忽視了實質審查責任,導致「形式合規」掩蓋了實質風險。
特種行業證件類型繁雜,涵蓋採礦、冶金、化工等眾多領域。李懷勝表示,這種多部門分管的局面,使得跨部門信息共享比較困難,監管力量難以跟上發展步伐。
據業內人士介紹,特種作業用工需求旺盛,範圍廣、種類多,發證機關既有應急管理部門,也有市場監管、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目前還沒有能全面覆蓋的查詢網站,用工單位查詢不太方便;多部門共管容易出現「各管一攤」的情況,給發現問題和打擊處理帶來難度。也有人認為,特種作業證件二維碼易於偽造,導致假證泛濫。
近年來,因從業人員持假安全生產資格證書上崗或者無證作業釀成的事故屢見不鮮。如2022年造成42人遇難的河南安陽「11·21」特別重大火災事故,企業老闆在沒有任何防護、沒有任何培訓、沒有取得焊工證的情況下,冒險作業違章電焊,高溫電焊火花引燃大火,蔓延成災。2023年造成11人遇難的浙江武義「4·17」重大火災事故中,違法電焊施工引發火災並迅速蔓延,4名無證電焊作業人員均因涉嫌重大責任事故罪被刑事拘留。
李懷勝認為,要從源頭上合力解決假證問題,單靠辦案人員摸排篩查遠遠不夠。「對於仿冒證件網站,應由公安、網信、應急管理等多部門聯合打擊,以形成強大合力。」
全鏈條打擊是治本之策
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王偉介紹,為解決在建工地施工人員持假證從事高風險作業這一突出問題,北京市人民檢察院聯合西城區人民檢察院以特種作業操作證為切入點,依託北京市行政機關兩平台(行政執法信息服務平台、施工人員管理服務平台)等數據來源,構建「涉安全生產的特種作業操作證」類案法律監督模型,將從查獲的虛假網站中提取的假證人員信息,與應急管理部查詢平台等數據進行比對,實現對假證快速核驗、人員及時定位、線索高效落地。
據了解,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先後向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北京市住房城鄉建設委制發檢察建議,建議分別提請應急管理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從全國層面建立特種作業證信息共享機制和數據比對篩查機制等。在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支持與大力推動下,應急管理部已向北京市開放數據埠,進一步提升模型運行效能。
2024年5月,應急管理部、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安全生產資格證書涉假專項治理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安全生產資格證書涉假專項治理行動。
《方案》提出,組織用工企業自查自改;組織培訓考試機構自查自改;嚴格監管和執法處罰,各地區應急管理、住房城鄉建設、市場監管、礦山安全監管部門和國家礦山安全監察局各省級局要建立「逢查必檢證書」制度,共享部門證書數據,運用大數據分析手段對假冒證書進行比對篩查,及時發現假證問題線索;加強網路空間治理,各地區網信部門、公安機關要指導網站平台加強網路信息發布的審核,配合相關部門及時清理涉安全生產資格證書違法違規信息。
李懷勝認為,加強全鏈條打擊是治本之策。同時,他建議進一步修訂安全生產法,明確全國統一電子證照平台的法律地位,對冗餘的證件類型進行歸併,從而壓縮尋租空間。在執法協同方面,建立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強化應急管理、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之間的聯動,提升仿冒網站的識別與處置效率。此外,要壓實企業對於核驗證件的主體責任,針對「形式審查」行為增設行政處罰,平台要切實履行前端預防與線索移交義務。
此外,在治理假證問題時,要警惕「一刀切」的傾向。李懷勝提出,部分行業可以通過初級培訓來替代強制持證,防止證件成為就業壁壘。「在治理過程中應兼顧安全生產與民生需求,積極探索彈性准入機制,在保障安全的同時促進發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