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山大學校長高松:創新培養路徑,面向未來育英才

2025年03月11日11:50:14 教育 9405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山大學建校100周年的賀信中強調:「新的起點上,希望中山大學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傳承紅色基因,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一體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建設教育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世紀中大,山高水長。新百年新起點,中山大學將如何把使命化作擔當,把目標變成行動,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建設教育強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聽他描繪新征程上中山大學的發展藍圖,講述新時代的中大故事。

專訪中山大學校長高松:創新培養路徑,面向未來育英才 - 天天要聞

加快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邁進

羊城晚報:您如何理解中山大學在新時代的使命與擔當?

高松:我們要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全局,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根本保證、根本目標、根本導向,以一體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為實現路徑,提升高等教育對強國建設的支撐力和貢獻力。

要擔起這樣的使命和擔當,首先要鑄魂育人。我們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教育引導學生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鬥者。圍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卓越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能夠引領未來的創造性人才,構建多樣性開放型可持續改進的人才培養體系。我們還要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要,抓住這個根本導向推進深化改革發展。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結合自身優勢與特色,做好基礎研究前瞻布局與培育,努力產出一批引領性原始創新成果。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聚焦若干優勢領域,以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為依託,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實現新突破。以學科建設為牽引,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在政策設計和工作部署上促進三者的協同,實現倍增效應,帶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教師隊伍建設整體邁向世界一流。

舉全校之力構建大智能學科教育體系

羊城晚報:今年以來,人工智慧、機器人等未來產業發展備受關注。中山大學在相關學科建設上有哪些重點布局?

高松:最近,大家都很關注人工智慧方面的話題。人工智慧並不是單一學科或是某一傳統學科的簡單分支,而是一個綜合性、開放型、跨學科的領域。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人工智慧學科發展,在廣州、珠海、深圳三校區布局人工智慧相關學院,集聚多個學院共同構建大智能學科教育體系。大智能學科體系以計算機學院、人工智慧學院、智能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軟體工程學院為建設主體,以數學學院、系統科學與工程學院、物理學院、生態學院、哲學系、心理學系等為基礎學科支撐,以航空航天學院、電信學院、集成電路學院、電通學院、網安學院、先進位造學院、醫學院等為應用單位,舉全校之力為人工智慧技術創新和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長周期的學術協同創新體系支撐。

學校還聚焦人工智慧前沿探索及產業應用領域積極布局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已建設國家級平台5個、省部級平台24個。

同時,學校大力推動相關產學研合作,在人工智慧領域與華為、聯通、移動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建校企聯合研究平台14個,建設經費總計2.19億元。比如,我們自主研發的「眼科手術機器人」已在多家三甲醫院落地應用。

羊城晚報:中大多校區辦學模式如何避免資源分散,真正實現「在地化」與「差異化」協同發展?

高松:中山大學目前已形成的三校區五校園統籌發展的辦學格局和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布局,也和廣州「12218」、珠海「4+3」、深圳「20+8」的產業布局相對接。

廣州校區主要抓「強優勢」,重點加強文、理、醫等傳統優勢學科建設,提升基礎學科實力,促進學科交叉,同時進一步加強計算機、電子、材料、環境等優勢工科建設,逐步做強藝術專業。珠海校區「提增量」,聚焦深海、深空、深地、深藍,打造了大海洋學科集群、電子信息學科集群,同時加強文理基礎學科建設。深圳校區「創未來」,重點建設新醫科、新工科、新農科,打造醫工融合、工商結合的學科發展體系。三校區錯位發展、各具特色,共同服務國家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努力培養重點領域拔尖創新人才

羊城晚報:2025年,中山大學將進一步擴招本科生,內地本科生招生計劃增加至7845人。如何確保在規模增長的同時,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高松: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全面提高,高水平人才自主培養取得顯著成效,是學校未來幾年的主要目標之一。

我們探索實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放開對轉院系專業的限制,實施「零門檻」轉出制度,啟動實施「計算、數據與管理」等7個跨學科微專業,逐步向全校開放共享優秀的核心專業課,鼓勵跨學科學習、研究型學習和實踐等。這些都是為了鼓勵院系、學科之間更多合作融合,給學生提供更多主動學習的空間。

中山大學努力培養重點領域拔尖創新人才,支撐科技創新。本科階段,我們鼓勵學生儘早接觸科研,深入實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和強基計劃,所有院系均設置本研貫通課程,2024級全校共3054人次本科生修讀245門研究生課程,打造了一批有深度、有高度、有挑戰度的榮譽課程,55個院系設置了榮譽學位制度。

同時,持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推動高水平研究生成為科研創新的重要生力軍。校外,我們深化「產教融合」,建立高校—政府—企業—研究機構聯合育人的機制,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示範效應的產教融合平台,完善「專業+行業」雙導師制度,通過共建專業、共編教材、共設課程、聯合研究、實習實踐等方式聯合培養產業所需高層次人才。

教育離不開教師。在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上,我們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以優秀的人培養更優秀的人。要聚焦戰略和發展需要,結合學科規劃引育人才。進一步發揮「預聘—長聘制」改革的制度優勢,強化「逸仙學者計劃」等校內高層次人才支持培育體系成效,加大對優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引導他們在學術發展和個人成長上取得更大成績,進一步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引育環境,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和水平。

羊城晚報: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中大的學生就業情況如何?部分文科專業是否存在「就業難」問題?中大是否也會調整學科設置,例如壓縮傳統文科招生規模、擴大新興工科招生規模?

高松:近兩年,中大共計培養超過3萬名畢業生。總的來說,畢業生就業情況還是不錯的,近八成就業的畢業生前往國家重點行業和領域工作,其中逾3500人在重點醫療衛生單位,逾1600人在雙一流等高校就業,逾500人在重點科研院所就業,逾2100人在國有大型骨幹企業就業,逾2400人在其他細分領域龍頭單位就業。

近年來,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攻克關鍵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學校加快了新工科建設,但這並不是說文科就不重要。文科教育是一種精神教育,重在塑造人的靈魂,對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百年來,中大文科形成了深厚綿長的學術傳統和文脈賡續,在與時代的同向同行中奠定了中山大學的百年根基。對於我們這所綜合性大學而言,文科科研同樣意義重大。

解決「就業難」,很重要的是,要提高人才培養體系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匹配度,要培養具備卓越學習力、思想力和行動力,能夠引領未來的創造性人才。deepseek的核心研發成員中,有三位是中大校友,其中就有一位來自文科院系,真正做到了打破學科壁壘,在學科交叉中實現創新,推動基礎理論實現突破。我們要為國家和社會培養的,正是這樣的創造性人才。

為大灣區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羊城晚報:高校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如何讓高校成為基礎研究及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

高松:基於我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現狀以及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戰略,應當創新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建設的制度機制,推動高校教育科技人才的協同發展,優化並完善投入機制,走出一條適合我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新路子。

建議加大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的穩定支持,探索優化「長期穩定支持」與「競爭性支持」等多種支持方式良性互動、相互結合補充的制度機制;建議建立完善全過程全周期人才培養體系的撥款投入機制;優化完善高校科研成本補償機制,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統籌教育科技人才綜合穩定投入為基礎,政府各類競爭性投入、學校辦學收入和社會捐贈及企業投入為重要來源的多元投入機制。

羊城晚報:去年10月,中山大學香港高等研究院在香港科學園揭牌。目前,研究院人才培養等各項工作進展如何?

高松:目前,中大香港高等研究院各方面工作運行進展順利。在組織架構方面,研究院優先建設生物醫學、應用數學、人文社科交叉三大研究中心;在人才隊伍方面,通過校內遴選雙聘和全球延攬兩種方式引進pi(獨立實驗室主任)並組建了科研團隊;在對外合作方面,研究院積極與香港本地高校和大灣區企業在醫工融合、中西醫融合、應用數學等領域建設聯合實驗室,開展科研和人才培養合作;在學科布局上,我們依託三大研究中心,建設中西醫結合、低空通信、科技金融等10個研究方向,錯位布局,開放合作,以此來推進科學研究與應用轉化;在人才培養方面,研究院將參照國際一流高校香港辦學模式在港開展學歷教育,前期主要通過與香港本地高校聯合培養,以及學校現有研究生派駐的形式開展研究生培養,希望在較短時間裡,實現按照非本地課程教育和專上院校教育模式在港招收學生,為大灣區的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推進香港高等研究院和大學科技園的相互合作,特別是在成果轉化、人才引進、企業孵化和產學研結合等方面聯動。

文丨記者 豐西西 侯夢菲
圖丨記者 周巍

教育分類資訊推薦

市自規局公告收回新校區建設用地,宿遷學院:需變更建設主體 - 天天要聞

市自規局公告收回新校區建設用地,宿遷學院:需變更建設主體

宿遷學院新校區項目建設現場。圖片來自 「宿遷城投」微信公眾號江蘇宿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日前公告收回宿遷學院新校區項目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引發關注。5月9日,宿遷學院黨委宣傳部相關人士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根據建設合規要求,該校新校區應變更建設主體,由宿遷學院變更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6日,宿遷...
巨難!南京中考家長遇到的第一道重大選擇題…… - 天天要聞

巨難!南京中考家長遇到的第一道重大選擇題……

今天,南京市中考特長生報名正式啟動,特長生填報網址:https://zy.njzky.cn,請注意報名時間想必這段時間,不少家長都拿到了高中校的特長生加試資格預審通過單。拿到的通過單往往還不止一張。那麼選擇哪所學校填報,成了眾多家長,202
本周末,5所高校舉辦校園開放日活動 - 天天要聞

本周末,5所高校舉辦校園開放日活動

本周末,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工業大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物資學院等高校將陸續舉辦校園開放日活動。考生和家長除了參觀校園,還能與招辦老師面對面諮詢高校招生政策。趕快約起來吧!
學條令 守規矩 正秩序 | 多措並舉,讓新條令學用貫通 - 天天要聞

學條令 守規矩 正秩序 | 多措並舉,讓新條令學用貫通

作者 | 武歡慶、向國梁組織集中宣講、開展條令競賽……隨著新修訂的共同條令正式實施,南部戰區海軍某勤務船大隊多措並舉,堅持把學習新條令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樹立「學條令、知條令、用條令」的鮮明導向,在大隊上下掀起了學習新條令的熱潮。「知為行之始,學為用之先。學習貫徹新修訂的共同條令,既要原原本本學條...
在滬與總書記見面的唯一外籍教師,他所在的交大中法學院專設首屆「笛卡爾班」 - 天天要聞

在滬與總書記見面的唯一外籍教師,他所在的交大中法學院專設首屆「笛卡爾班」

AI+「國際范」,中法攜手培養未來卓越工程師。作為習近平總書記此次在滬考察面對面相見的唯一外籍教師,伯涵崢(Hamza BOUKILI)所在的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9日推出首屆「笛卡爾班」,聯合法國兩大頂尖高校集團——巴黎綜合理工大學與巴黎文理研究大學,構建「數理+AI+工程」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一年前,中...
名師帶你衝刺高考2025直播∣雅禮中學伊波老師為考生拆解「最後一公里」提分密碼 - 天天要聞

名師帶你衝刺高考2025直播∣雅禮中學伊波老師為考生拆解「最後一公里」提分密碼

當高考倒計時進入最後一個月,瀟湘晨報·晨視頻「馥郁未來——名師帶你衝刺高考」公益講座第九場如約而至。5月9日晚7時,雅禮中學伊波老師為同學們帶來一場數學衝刺講座《穩固基礎,精準備考——2025屆高考數學考前複習策略》。從教材母題變形規律,從高考原題精準導向,從錯題基因庫構建到考場能量管理,伊波老師的講座為...
體重管理技術證好考嗎? - 天天要聞

體重管理技術證好考嗎?

體重管理技術證好考嗎?體重管理技術證,這一證書在健康管理與健身領域日益受到重視,其考試難度往往成為眾多求學者心中的疑問——體重管理技術證好考嗎?這並非一個簡單的「是」或「否」能回答的問題,因為它涉及到多個層面的考量。
雲岩區公示2所民辦教育審批事項 - 天天要聞

雲岩區公示2所民辦教育審批事項

5月8日,記者從貴陽市雲岩區教育局獲悉,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貴陽市民辦學校設置標準》的規定,現將雲岩區教育局審批事項予以公示。據悉,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2025年5月8日至2025年5月14日),在公示期間,對公示名單如存有異議的單位或個人,請通過如下途徑實名反映。聯繫電話:0851-8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