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下兩種不同生態位的留學家庭,看看他們都是怎樣的,不要破防,不涉及攻擊,只是對比下。然後看看是不是能彼此找到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
No.1 頂級留學生家庭!
就我身邊,觀察到的頂級留學生家庭,基本不會說你碩士才出去。這種基本是沒有的,很多初中就選擇出去了,甚至小學,父母就帶過去了。
頂級留學生的家庭,你很難定位他們是卷孩子或者是精英培養孩子的。就我個人覺得他們只是標準高點,這個標準其實是對自己的標準會高點。
這類家庭的留學生,父母往往都極其優秀,基本都是在各個行業的精英,比如大學的教授,能拿項目帶項目的那種,這類不差錢的,甚至出去走穴按小時大幾千上萬計費的。還有投資人,自己開公司的,甚至好幾家公司的,家裡做傳統行業生意的。也有明星的孩子,還有那些抓到了風口,比如搞傳銷,做微商,弄美業起來的那波。當然,也有些紅孩兒家庭,也是很優質的。
就這類家庭,他們是父母比較卷,孩子比較享受類型。父母都是事業腦,孩子都是消費腦,主打一個享受類型的。你很難說,父母需要他們去卷一個多好的學校,去卷一個什麼好就業的專業。他們對這類思考的其實比較少,反而比較在意的是,作為家庭,他們給孩子的是不是最好的環境,即使是要上頂級學校,他們規劃的是怎麼提前5-10年就把終極學校給想好了。
相對來說,這類家庭,走的是長期規劃路線,就前期把基礎夯實了。至於後面,孩子能不能按既定路線走,不那麼重要。他們一般不期待孩子的薪資或工作,他們一般前期打好基礎後,孩子能在一個好的環境裡面,健康,能按自己興趣去發展即可。至於學校和專業,他們不那麼在意。按前期規劃來說,他們把習慣養成了,孩子大差就不差了,之後怎麼成長看孩子自己了。
No.2 普通留學生家庭或中產家庭!
就普通的留學生家庭,是另外一條路線,很多是碩士才有機會讓孩子出去。本科需要在國內把三觀長紮實了再出去,父母的消息面不齊全,會覺得太早出去會把孩子給毀了。
就父母本身沒那麼優秀,可能有點錢,但錢之外的能力並沒能和孩子同步增長上。需要孩子自己去站在他們之上,受到他們的托舉之後,進一步去見證這個世界。
所以,這類留學生家庭,有的時候是擰巴的,也是對社會關係,求職,對整個世界運轉不那麼清晰的。
這類留學生家庭往往會比較看重孩子去的學校,選的專業,會關心職業規劃問題,會問好不好就業。
但是關心這個東西沒什麼用,他們並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也不能給子女提供好的建議,只是傳統的想用好的學歷和專業去解決目前供需關係缺失平衡的就業系統。孩子畢業回國後,有的時候就會很難受,他們本身學生心態,不懂這個很正常,但很可惜,他們的父母也不懂。幫不到他們,還要暗戳戳的被親朋或旁觀人去冷嘲熱諷下。
整體來說,普通留學生家庭或普通中產家庭,有很多是父母雖然很在乎孩子的教育,小孩的學業也抓的很緊。自己也花了大量時間在孩子上,但好多家長自己是沒自我的。就尤其是有些這類家庭的母親角色,雖然付出極大,但事實上和社會脫節也極大。
而這種脫節會帶來很多信息層面,認知層面的差異化。就的確孩子也會不同,頂級留學生家庭相對來說孩子大局觀就很強,不會著急去就業,但去就業,拉一個團隊幹起來的能量很強,選擇自由職業或創業,或掛一個公司的多,後者選擇去就業,去費勁腦汁找工作,找更體面工作的多。
總了個結:其實說白了,同樣是留學生,家庭最有經濟能力的那個人的視野,決定了孩子的視野。即使同樣去留學,如果你是那種半路出來,一路卷學習過來的那種家庭,你在其他方面的,尤其是情商,財商等認知是差人家一截的。你很難跟上別人節奏,而且你會的東西基本就是順從或服從,在國內想要好成績,除了特別頂級聰明的,其實就是乖乖的,聽話然後提前學就能拿到不錯的成績去不錯的學校。是家長能盯出來的。但這種聽話的孩子,抗風險能力和冒險能力都是弱的。他們基本會走向先天打工聖體之路,甚至考公求穩這條路。但這條路,其實再優,再靠前的,也不能階層躍遷。
但頂級留學生的那種家庭的孩子,要麼養的很費,很自由,什麼都比較好獲得,對生活沒那麼多期待感,就像玩遊戲一樣,都很容易通關,容易沒意思。還有一些,會因為基礎打的很好,從小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在一些別人拼了全力才能拿到的東西過於停留。這種人就能做出很多創造性的事情,或者帶領團隊去做,或者個人就能做。而且會有足夠多的試錯時間和成本。
這是我覺得兩種留學生會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普通一點的家庭真的很在乎職業規劃求職這些。頂級一點的家庭完全不在意這種東西。因為想要搞經濟的核心方法都是殊途同歸的。而這種方法論他們早就研究的明明白白的。